意思很明確,工部尚書和工部侍郎,朕不跟你爭,但是你得在工部給朕留一個職位。
董明自然明白劉辯的意思,他笑著點點頭,然後對百官道:“既然陛下如此說了,那咱們就商量一二如何?就先定下來這工部尚書的人選吧。”
兩千石的官職,就算是混子,大家也會搶著要的。更不要說,一旦大運河通航,那麼工部尚書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可以吃幾輩子的功勞簿了。因此不少人都有些意動。
尤其是有資格登上這個位置的一些老臣子。
所有人都在舉薦,最終出現了四個備選的名單:鄭玄、孔融、王允、盧植。
舉薦鄭玄的人是孔融而舉薦孔融的人,則是袁逢、楊彪兩個人。變法一派則力挺盧植,至於王允,是董明舉薦的。
董明對王允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三國演義的層麵。他一直覺得王允就是個渣渣。可是真的了解過王允之後,他又不得不承認,能夠在史書中留下痕跡的人,果然都不是一般人。
王允和盧植是一個類型的人,當然了從起點上來說,他比盧植要好多了。王家也是世家大族,雖然比不上袁楊荀陳四家,但在大漢朝也算是不錯的了。
之所以說王允跟盧植一樣,是因為兩個人都是真正意義上文武雙全的人物。盧植是海內大儒,但也是可以衝鋒陷陣的良將。王允也是如此。
當年黃巾起義的時候,豫州黃巾就是這位鎮壓的。彼時,他為豫州刺史,孔融是他的小老弟。
不過他比較背時,黃巾起義結束之後,董明就辭官回了新野。導致這位跟曆史上一樣,得罪了十常侍,被免官下獄。多虧了楊賜、袁隗和何進三個人求情,他才得以脫身。
不過,跟曆史上不同的是,他脫身之後,成了楊家的門客。新皇登基之後,王允又被起複。開春之後,他將接替上一任洛陽令,成為新的洛陽令。
董明之所以舉薦他,是因為此時的王允,還是那個一心為國,滿腔熱血的王允。而不是曆史上那個計除董卓之後,驕傲自滿的鐵憨憨。
在董明看來,這個人是可以拉攏的。
當然了,最主要的原因是,變法一派,沒有合適的人選。有且僅有董明、袁紹、夏允等寥寥數人。可是這些人本身就把持著要害的衙門,不值當的去作甚勞什子工部尚書。
況且已經有了盧植這個人選,董明再選一個王允,也能在麵子上糊弄過去,我們變法一派可不是結黨營私之輩。
四個人選出來之後,鄭玄第一個被排除在外。
一來,鄭玄本人不在這裏;二一個鄭玄的狀態讓人很是懷疑他能不能做一個兩千石的混子畢竟這哥們最近深陷玄學不可自拔,聽說已經快想明白了。
可董明很清楚,他想的再明白都沒有用。鄭玄注定隻能是一個學者,不可能是一個好的官員的。他第一個被排除在外,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就算鄭玄成了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在此時也不會有什麼卵用。頂多在後世的課本上,被按上一個中國古代唯心主義代表人物的頭銜,然後加入中高考必考豪華套餐。
第二個被排除在外的就是王允。
能成為最後四個人之一,也算是給董明的麵子了。王允之前因為十常侍的事情,跟劉宏的關係不太好。這事兒劉辯還記著呢,所以對王允不是很感興趣。楊彪、袁逢等人自然也不會讓王允上位。
從立場上來說,他們都是世家大族出身,在官場上是一派的。但是從家族利益出發,楊家也好、袁家也好,見不得王家在朝廷上出一個兩千石的大員。
雖然兩千石都是榮譽職位,沒有實權的混子。但是正是這些混子,變相的成為左右整個天下大勢的小團體。君不見每一次有什麼事情要商議的時候,都是這些兩千石以上的高官跟劉辯一起開小會定下來之後,才會拿到大朝會上說嗎?
不負責具體的事情,又什麼事情都能有建議權、表決權、提案權,這才是如今朝廷上,真正的權力。
王允若是成了工部尚書,王家立馬就往上走了一個台階。太原王氏本就時代官宦,若是此時出了一個兩千石,那往後王家就真的起勢了。
一如當初的陳家。
最後隻剩下孔融和盧植兩個人。
結果是,盧植做了工部尚書,孔融成了工部侍郎負責具體的實務。董明對這個結果也沒什麼不滿意的。孔融這個人吧道德水平很高,但是他的能力就有待商榷了。他做了工部侍郎,倒是不用擔心有什麼醃臢事,唯一可以擔憂的,就是孔融會不會拖了工部的後腿。
但,這事兒,還是有解決和補救的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