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章 蔡邕請辭(2 / 2)

眼下蔡邕實在是扛不住了,處理政務完全力不從心,這個月的政務基本上都是丞相府長史帶著魯肅等年輕人在處理。一段時間還行,時間長了,蔡邕心裏過意不去。哪怕他知道,這些年輕人做事兒很靠譜,也不行。

占著茅坑不拉屎,這種事兒,他蔡邕做不出來。

眼下又出了大運河的事情,董明還要修路。事情一件接著一件,每一件事還有大事兒,要事!牽扯了無數的人力、物力、財力。丞相府要居中調度調節,他蔡邕,吃不住。

真要硬抗,可能來年開春的時候,他蔡邕的墳頭草都開始冒出新芽了。

死倒是無所謂,蔡邕更怕耽誤事兒。不管是修路還是大運河,那都是國家大計,出一點差錯,那真的是上對不起皇帝,下對不起百姓,中間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了。

這是一個道德標準很高的人,混吃等死的事兒他做不出來。

“陛下,老大人既然身體欠佳,陛下準了便是。不過老大人就不要還鄉了。還是在洛陽待著,平日裏也不用管事兒,更不用上朝。但是陛下若是有了疑問,老大人還是得給陛下解答。”董明提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陛下和老大人,覺得如何?”

蔡邕自然是答應的,他雖然身體不行了,但是要說一下子閑下來,那也有些吃味。董明這個辦法好,雖然不在權力中心了,但是還能有些作為,不至於人走茶涼。

至於劉辯,就算不答應也不行了。蔡邕是鐵了心要告老還鄉,眼下能留在洛陽,已經是一件好事情了。

“既然如此,就按照老師說的辦吧。”劉辯有些無奈。

董明看了一眼劉辯,見他臉上還帶著對蔡邕請辭的無奈,心裏又是滿意又是不滿。滿意的是,這位是個重感情的人,不滿意的是,這位不是個合格的皇帝。

蔡邕怎麼著也是元老級別的大臣,又做過宰相,在朝堂上的影響力還是很高的。這麼一個老頭要告老還鄉,劉辯挽留一下很正常。但是真的不想讓人家走,那就是腦子有問題了。

皇權與相權,天生就是對立的。以一個人的思維來看待劉辯的行為,那是值得稱道的;可是以一個皇帝的思維來看待劉辯的行為,那就是有些拎不清了。

劉辯正確的做法是挽留之後,該讓蔡邕退休就讓蔡邕退休,名望、錢財什麼的都給安排上,讓人家風風光光的退休。最好再來個十裏相送,彰顯一下君臣情誼。

當然,不滿歸不滿,董明更喜歡眼下這樣做的劉辯,有人情味兒。

劉辯跟蔡邕君臣二人,在說著體己的話。董明在一旁,沒有走,而是想著蔡邕的接任者,該是誰比較合適。

眼下有資格接任的人其實屈指可數:朱儁、皇甫嵩、袁隗、袁逢、鄭玄、楊彪、陰循,外加幾個宗室。

在董明看來,如果是朱儁和皇甫嵩兩個人,那就最合適不過了。可是這件事,難度很大。皇甫嵩在屯田,他本人肯定也不願意回洛陽,讓他做丞相,多半是沒戲。

朱儁就在洛陽,有軍功、有威望、有資曆、有能力。但尷尬就尷尬在這,要啥有啥,再做了丞相的話,置陛下於何地呢?哪怕全天下包括劉辯都知道朱儁忠心耿耿也沒用。朱儁自己就會推辭掉的,做官做到他那個份上已經夠了。

袁隗、袁逢兩兄弟也合適,而且董明也希望是這兩兄弟中的一個。袁家跟董明之間的關係,雖然說不那麼親密,但是有袁紹在中間,再加上錢莊的利益糾葛在。尤其是後者的存在,讓袁家不會董明有什麼太大的敵意。

至少,他們也會在變法這件事上,保持緘默,不會阻攔或者暗中使壞。

鄭玄和楊彪兩個人,是董明最不希望的。前者現在掉進了唯心主義的大坑裏,一天天的神神叨叨的;後者跟他不對付,一直都不對付。更確切的說,楊彪現在對董明已經不是政見上的矛盾了,現在已經發展到了私仇

原因就在楊修身上

陰循和宗室們,董明倒是覺得無所謂。他們肯定是站在劉辯那一邊的,可是劉辯自己本身也是支持變法的。頂多有時候跟董明鬧點兒別扭罷了。

所以董明現在要做兩手準備,一是勸皇甫嵩或者朱儁做這個丞相,二是跟袁隗和袁逢做一筆交易,拿支持他們中的一個做丞相為籌碼換來他們上任之後對變法的支持。

“老師,您送老丞相回去吧。”

這個時候,劉辯打斷了董明的思考。

微信關注“優讀文學”看,聊人生,尋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