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沒有辦法嗎?”劉辯追問道。
董明故作思考的模樣,想了一會兒之後道:“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
“老師快說說看,此乃利國利民的大事兒,既是為朝廷,也是為天下百姓,隻要老師有辦法,朕一定會支持老師的!”劉辯很是高興。
董明點點頭,然後道:“臣的辦法其實也簡單,咱們征發民夫的話,肯定是一個特別大的數量。比方說征發個上百萬的勞役,估計幾年就能修成。但是全天下才多少人?直接征發上百萬勞動力,埋頭幹幾年肯定能夠挖出來,但是百姓抗不出,朝廷也是扛不住的。”
“那老師的意思是?”劉辯沒弄明白董明的意思。
“您聽我慢慢說。”董明笑了笑:“征發民夫有困難,但是咱們可以換一種思路。整個大運河有四段對吧?每一段還能分成若幹小段,每一個小段還能繼續往下分。咱們可以這樣,將整過工程分開,交給當地的衙門來負責。朝廷統一籌劃,按照時間發布任務,讓他們組織人手來做。”
“這有什麼區別?”劉辯到底是讀過書的:“總體的工程量不會減少,就算分發給了各個縣城來做,不還是需要大量的勞役嗎?”
劉辯說的這個一點錯都沒有,總工程量和勞動效率沒有變化,靠著分包的法子,不會減少人力和財力成本的投入。甚至因為分包,各個分段的人能力、心態不一樣,造成一些失誤,增加工程量。
但是董明之所以提這個,肯定已經有了成熟的想法,他笑著道:“這裏麵有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那就是各縣自己負責自己的分段,可以直接從當地征發勞役,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支出。同時,各縣內部的分段工期肯定不會太長,頂多也就是幾個月,不會影響到生產生活。”
“這倒是。”劉辯點點頭,然後道:“這個辦法倒是不錯,就按照這個法子來吧?如果真的這樣的話,那所有分段同時開工,豈不是幾個月就能修通了?”
劉辯忽然激動起來。
“理論來說是這樣可實際上不可能。”董明適時地給劉辯潑了一盆冷水:“首先,得派人去沿途實地勘察,其次還得將河道穿過的地方附近的百姓給遷走,最後各個分段肯定不可能同時開工的。”
“為什麼?”劉辯不懂就問。
董明揉了揉眉心,解釋道:“開工條件不一樣,氣候、降水量、汛期等等南北差異過大,不是說同時就能同時的,得根據實際情況來安排。”
劉辯聽完之後,點點頭:“那老師估計用這種辦法,多久能夠修成?”
“二十年吧。”董明回道:“北方的要簡單一些,南方河網密布,很多地方都還保持著原始風貌,需要派人一點點的測量勘探,急不得。”
工期其實還能縮短,但是董明覺得沒必要除非科技再攀升一個台階,不然董明就按照二十年的工期來做,後麵科技若是提升了,那也不是不能加速。
“二十年?”劉辯高興了,這比三十年還要加快了十年,他沒什麼不滿的:“好好好,那就二十年!”
“老師打算什麼時候開始做?”劉辯有些迫不及待了。
董明笑了笑,道:“這件事兒還得拿到朝堂上再討論一下,至少要跟伯喈先生他們商量一二才是。”
“老師說得對。”劉辯也點點頭,知道自己著急了。
董明看著劉辯的模樣,心裏卻在想著,若是劉辯知道他最近幾年都沒有動工的打算,會不會氣得弄死自己?
還是不要告訴劉辯好了。
在他的計劃中,最近這幾年除了發展農業、商業之外,就是修路。其中農業是基礎,商業是補充,修路是目的。
作為種花家的一員,董明對修路有著謎一樣的執著。對基建工程更是充滿了好感。當然,他現在肯定不可能像後世那樣修路,在他的規劃中,隻需要修三段連接南北的主幹道就行。
涿郡至平原縣為第一段,第二段起點從長安,途經洛陽、宛城、陳留、下邳、壽春、新野;第三段以襄陽為起點,直奔交州。
然後再修建各種輔路,連接各郡治所就完事了。
工程說起來簡單,操作難度也不高,除了打通巴蜀、連接西域都戶這兩塊有些費勁之外,其他的都能搞定。這事兒也得是五年、五年的計劃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