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東漢很多人十九歲那一年的正月,也就是春二月會統一舉行冠禮。就是因為《四民月令》載:是月也,擇元日,可以冠字。
針對這種情況,董明提出的增產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施肥和輪作。農民在生產中,總會將“地力”這兩個字掛在嘴上,事實上所謂的“地力”就是土壤所蘊含的營養物質。“地力”高了,農作物長的就好,反之則不然。
而施肥和輪作都是為了補充“地力”。
輪作,其實就是在同一地塊上有順序的輪換種植不同的農作物或者是同時種植多種農作物。如一年一熟的大豆、麥、玉米三年輪作,這是在年間進行的單一作物的輪作。
在一年多熟條件下既有年間的輪作,也有年內的換茬,如南方的綠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麥—水稻—水稻輪作,這種輪作有不同的複種方式組成,因此,也稱為複種輪作。
事實上,國人早在西漢時就實行休閑輪作。北魏《齊民要術》中有“穀田必須歲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穀田,綠豆、豆底為上,麻、黍、故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等記載,已指出了作物輪作的必要性,並記述了當時的輪作順序。
長期以來我國旱地多采用以禾穀類為主或禾穀類作物、經濟作物與豆類作物的輪換,或與綠肥作物的輪換,有的水稻田實行與旱作物輪換種植的水旱輪作。
董明則是將後世的輪作經驗,稍加改良用在此時。並且根據南北方的差異性,有所調整。簡單的,就是係統將後世的輪作經驗整理成書,董明拿過來進行東漢式魔改。
另外一個就是施肥。
以東漢末年的煉丹流化學技術,董明很清楚,他是弄不出來什麼複合肥的。當然係統那裏可以用聲望值換到,價格也不高。但顯然光靠換,根本不頂用。就算是金坷垃,也不能供應的了全國使用啊。
這個時期,最好用的施肥原料,自然是人力肥,也就是五穀輪回之物。
“首先第一點是輪作,這個大家都知道。不過呢,咱們要稍微改動一下輪作的順序和輪作的農產品。具體的改正呢”
董明席地而坐,就坐在田壟間。氣有些悶熱,他還讓豆芽兒給他編了一個草帽戴著。學生們也三三兩兩的坐在他周圍聽著他講課。
王大郎心翼翼的站在最外麵,勾著腦袋聽著,他渾然沒發現,他家二郎不知道什麼時候過來了。
王二郎緩步走到大兄麵前,跟他點點頭算是打了招呼。然後越過大郎,走到了學生們的後麵,也席地坐了下來。身後的大郎看到二郎如此,臉上展開了笑容。心裏想著,果然讀書人就是要跟讀書人在一起才是。
“今年少吃一些,再把家裏的那幾塊下田給賣了。湊點兒錢,讓二郎也去跟董先生學習去。”王大郎琢磨著,臉上越來越開心。
“輪作畢竟大家都有經驗,接下來告訴大家施肥。”董明覺得這才是這節課的重點:“施肥,早在商朝時期就有記載,並且隨著時間的流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一定程度上到了“惜糞如惜金”的地步。”
學生們聽到這裏,都笑了起來。
“大家不要笑。”董明道:“你們可能不知道,就是這人人嫌棄的五穀輪回之物,讓中華大地的農田自古以來保持著蓬勃的生機。為師總結了前人竟然,加上自己的研究。將施肥做了詳細的分類和操作方式。”
“首先,第施肥必須考慮土壤,這是因為:第一,隻有在地力供應不足時,才需要施肥,並不是每年都要施肥,否則會造成浪費,甚至造成作物中毒。這一點有時被忽視。第二,肥料施入土壤後會發生一係列變化,會在不同程度影響肥料效果,不考慮土壤,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合理施肥。”
眾人聽著,記著。其中聽得最用心,記得最用心的是王家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