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一下科學。
科學存在的前提條件是宇宙有規律的,是符合邏輯的。這樣才能進行研究。研究的方法就是收集數據,歸納總結出符合所有數據的理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科學的理論必須是可驗證的(無法驗證的暫時隻能稱為假設或猜想)。用大量可重複的實驗來驗證,實驗結果和理論符合就暫時認為正確,不符合就需要新的假設猜想來取代或修正舊的理論。每次出現這種情況都會帶來科學的巨大進步。同樣任何一個猜想的證實或證偽也都代表著科學界對宇宙的認知更進了一步。(一個被證明為錯誤的理論也是有很大的意義的。)科學不是信仰,不預設一個絕對的真理。我們現在所有的理論在未來的某一天都可能會被推翻,隻要人類能生存到那一天。
所以假如有一天科學界證實了神的存在,科學家也會高高興興的接受神的存在,然後用各種各樣的儀器仔細地去研究神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他的力量的原理和規律又是怎樣的。——可以被研究的神還能稱為神嗎?這時候神的稱號和外星人,老虎,向日葵這類名稱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了。沒有什麼神秘性可言,也沒有任何高高在上的感覺了。隻是個稱呼而已。
甚至對於科學這個概念的認知也都是與時俱進的,早期的科學家對科學本身的認知也不如現在清楚。可想而知,以後科學界對科學也會有比現在更清晰的詮釋。
筆者覺得被科學證實的理論可以廣泛的接受和應用。同時做好“升級”的準備。科學沒法驗證的東西比如信仰之類的就是各人的選擇啦。可以選擇才是人類自由意誌的體現嘛。說個笑話:“上帝創造人類,給了人類選擇的權利。既然上帝寧願冒著部分人類不信仰他的風險也要給人類這個選擇的權利。那我們就要好好使用這個權利,不去信仰上帝。”——存開玩笑的。
即便宇宙是有規律的,科學也隻是有可能研究出這個規律,也有可能根本研究不出來。這個是時間簡史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