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不解了公事,到處看山複尋寺。尚為妻孥守俸錢,到今未得休官去。三月開先兩度來,寺僧倦客門未開。
山靈似嫌俗士駕,溪風攔路吹人回。君不見富貴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須五鬥。
未妨適意山水間,浮名於我跡何有!龍潭夜坐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草露不辭芒履濕,鬆風偏與葛衣輕;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此乃明人王陽明的一首《又重遊開先寺題壁》。
話明正德十五年正月三十日,王陽明到開先寺,刻石記功。記功碑上稱頌武宗的“皇威神武”“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陽明也隱隱表達了自己難言的複雜心情。
在這次刻石記功時,開先寺一帶的景色給王陽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愛這個地方。這年三月,他又一次來到開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這清幽山水,這林濤泉石和眾多的人文勝跡,使他聯想到自己多味的人生。感慨之餘,他寫下了這首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煩憂。
這王陽明名為守仁,這王守仁可謂大明的傳奇人物,最為神奇的地方不過於其在手無重兵的情況之下,平定了寧王朱宸濠之叛亂,其功績和傳奇哪怕在曆史上觀之,亦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究其這次成功平叛的緣由,實在是不好下定論。若是從佛家的理論來看,但凡成就一件大事都是各種因緣際會彙聚而成,古人也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感慨。這萬人的因緣際會便是成就了那一將之功,王守仁正是那千古一將。
話在正德四年除夕,這正是一個百家歡聚的時候,那皇宮裏的皇帝朱厚照接到了一個消息,消息江西寧王朱宸濠派遣奸細到了京城打探消息,這正德皇帝明武宗對政事向來是雖然事不管,但其對於大事倒也不含糊。
所以對於此事,其掌權宦官劉瑾對此事不敢有半點大意,立即號令錦衣衛全部出動。得到了消息的錦衣衛立刻秘密出動。時錦衣衛指揮使為徐正,此人行事方正,溜須拍馬之事從來不屑,其刀法高強,正德帝朱厚照極為欣賞,提為錦衣衛指揮使。
徐正接到命令,為了不打草驚蛇,即刻下令所有錦衣衛之人先化整為零趕去奸細的所在地城南的水園酒樓。時間一到便化零為整。
那是下午時分,錦衣衛指揮使徐正和手下白俊,羅顯原,許夢存四人在大街上悠哉悠哉地走著。徐正對那三人其中的一人白俊發問:“白俊,你我們得到的這個消息是否可靠?”
徐正想知道這寧王的奸細趕來京城的消息劉瑾是怎麼知道的,此事要先找到也是錦衣衛先知,二來前幾次都有這等消息,但行事無果。
白俊道:“聽是昨晚上有一個人親自趕到了皇宮之中,就是此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皇上,皇上才特意讓劉瑾負責查清此事。”
羅顯原不解道:“此人居然可以見到皇宮裏的皇上,皇宮裏的守衛何等森嚴,看來此人的武功肯定是不弱的。”
許夢存道:“不僅如此,要知道皇上居然沒有怪罪此人,還聽了此人的話,其後還將此人放走了,由此可見,此人的身份更是我們這些人料想不到的。”
這三人都是徐正的得力手下,平時徐正對三人的武功多有指點,且徐正向來作風正派,這些年裏一改往日人們對錦衣衛的非論。這三人一向佩服徐正,為其命是從,在徐正的影響下,錦衣衛人人團結,辦事極為幹練有率。
徐正想了想道:“既然是這樣,大家就要用心了,這次可不要讓這奸細逃走了。”想起前幾次的相同之事的一無所獲,徐正心裏不由一陣惱火。
徐正向來對劉瑾十分不滿,這劉瑾本是一個太監,劉瑾在先帝明孝宗在位時,就在侍奉太子朱厚照,劉瑾千方百計地討好太子,當時隻有十多歲的太子自然對劉瑾頗有好感。劉瑾之所以對朱厚照如此,是因為他知道太子將來登基即位,他這個日夜服侍的太監就是大功臣了,權勢與富貴可是唾手可得的。
其後事情發展也正如劉瑾所預料那般,先帝去世,其子朱厚照順利登基為帝,劉瑾成為了當朝實力最大的權臣,炙手可熱勢絕倫,朝廷中文武大臣對其無不巴結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