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好逑(1 / 2)

1

縱觀中國古典文學的曆史,祖先曾不止一次地將其進行分類,如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等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將其分為:詩經、樂府、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先輩們如此分類,並非是在這個朝代,隻一門文學作品,而是在這個年代這一門文學作品空前突出,達到了鼎盛而已。

在明清兩朝,隨著刻本、雕版、印刷技術的日趨成熟,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期,公案、武俠、譴責、言情、誌怪等等不斷地湧現。《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四大名著,就是在這一時期問世的。另有《包公案》、《海公案》、《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聊齋誌異》、《封神榜》、《錦香亭》、《金石緣》、《玉樓春》、《好逑傳》等等。

本即是根據誕生於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好逑傳》改寫而成的。

《好逑傳》書名“好逑”,取自《詩經?國風?周南?關雎》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語意為,儀態優美,心底善良的少女,是君子最好的配偶。“逑”匹配,配偶。

《好逑傳》又名《俠義風月傳》,坊本亦名《第二才子好逑傳》,全書共十八回,不署作者名,題“名教中人編次”。——很顯然,書題“名教中人編次”,作者或編者是在告訴讀者,此書意在弘揚君臣父子之名份,三綱五常之教化。從當今主張的三觀出發,這些多在否定之列。但否定歸否定,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不能將“道德”一塊兒否定的。否則,一切將會亂套。《好逑傳》故事的演繹過程,正是將“道德底線”作為根基,從而通過人物自身的待人接物,人物之間的恩怨、矛盾,告訴讀者應該如何來判別善與惡,真與假,恩與愛。尤其是兩位主人公——鐵中玉和水冰心的為人處事,更是如此。

《好逑傳》因成書於明末清初,行文為白話文言相間,時而穿插詩詞歌賦。這在當時已經稱得上是十分平民化的了。一般的讀書人十分樂意接受這種寫作風格。但對於當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來,已不相切合了。但在故事情節方麵,還是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本次改寫,盡可能地在尊重原作,保留故事精華的基礎上,刪繁就簡,環繞“道德”這根底線來添油加醋,增強其可讀性和趣味性。

《好逑傳》在浩如煙海的明清,乃至言情中,算不上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但是在漢籍外譯史上,它所占有的地位卻極其重要。

雖當年《好逑傳》沒有爭得第一部(今古奇觀故事三則)譯成西方文字並得以出版的中國長篇的桂冠,但在譯本問世之後,卻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曾被向往中國文化的西方文人奉為經典。尤其是經過德國大文豪歌德的點讚,更是在西方圖書界擁有經久不衰的魅力。歌德推崇《好逑傳》男女主人公所遵循的道德和禮儀,也非常欣賞他們同惡勢力的抗爭精神。《好逑傳》的故事情節,在歌德看來無疑是十分新鮮有趣的,他認為表現出中國人固有的道德情操,值得讚美。甚至在歌德年近八旬之際,在起這本書時,仍然對他三十年前讀過的作品記憶猶新,讚不絕口。出版商托馬斯·帕西(hasPery)也曾在序言中寫道:“正當誨淫誨盜故事充斥國內市場的時候,這本來自中國的,作為一本講究道德的書,還有勸善懲惡的作用。”“一個民族自己創造的東西最能明該民族的風俗人情??它不是對每個細節巨細無遺的描摹,而是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來表現他的思想、感情等。”“有理由斷定中國人將其視為傑作……因為通常隻有那些在本國人中享有盛譽的書,才會被拿給外國人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