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地抽調的兵馬,陸陸續續趕到了思明城外,張義等人也都隨部隊趕來了。
眼下,陳昱部有兵力四萬與人。主要是苗兵,占了一多半。
陳昱與眾人經過反複推演,覺得將南門作為主攻方向。原因很簡單。思明城作為土司的地盤,最重要的防守對象是北麵的中原朝廷。而且思明城外的地勢是北高南低。因此,北城牆建造最為高大,其次是東西兩麵。
而南城門雖然相對於其他三門,高度較低,但是南城門外卻有三道護城河。這也彌補了城門的高度不足的缺點。
而東西兩麵則是佯攻,北門方麵則不與進攻。
張義、陳虎率領兩萬人負責進攻南城門。禾羋峰率領一萬人進攻西城門。而詹寧率領一萬人負責東城門。
城外的護城河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思明城不同於其他城池。其他城池都是護城溝,直接填滿土,就校或者加上雲梯,也可快速通過。
可是思明城外卻是護城河。用土填根本填不了,而且南城門的第三道護城河直接在城上弓箭手的射程範圍。
陳昱隻好命人在護城河上架橋。足足犧牲了二百多人,才將第三道護城河上的橋架設成功。
張義一聲令下,攻城戰正式打響。投石車率先發動進攻。經過前期戰鬥的洗禮,投石車的戰力得到了提升,士兵們無論是熟練度,還是精準度,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時之間,思明城上承受著城下呼嘯而來的石頭,鋪蓋地的石頭。
而攻城部隊趁著投石車的火力壓製,開始向城上奔去。
攻城部隊的分工十分明確,有火槍兵、弓箭手、連發弩手,負責向城上射擊,有盾牌手負責作掩護,有攻城人員抬著雲梯,架在城牆上,開始攀爬攻城。
由於護城河的緣故,撞擊城門的攻城車,無法運至城門前。隻能靠攀爬雲梯攻城了。
城上的黃家軍十分頑強,頂著頭頂上的石頭,城下的槍林彈雨,抗擊著攻城的士兵。
第一攻城,就損失了三千餘人。無功而返。
眾人原以為思明府黃家的大勢已去。趙世龍鎮守思明城,象征意義要大於實際意義。陳昱之所以留下北城門,就是給趙世龍一個台階下,象征性地抵抗一段時間後,從北城門撤離思明城。
可是趙世龍防守態度十分堅決,拖著病體,指揮著戰鬥。
張義等人足足攻擊了七日,思明城依舊沒有被攻下來。人員損失了一萬多人。
守城的黃家軍也好不到哪裏。除了人員傷亡之外,守城工具也出現了短缺。無論是箭矢、還是滾木礌石,紛紛告急。
連日的超負荷指揮,趙世龍的身體每況愈下,一如不如一日。
第八日上午,攻城戰依舊進行著。雙方處於膠著狀態。
臨近中午的時候,思明城的南城門突然掛起了白旗,宣布投降。
張義忙命部隊停止攻城。
思明府方麵突然選擇投降,讓陳昱這方有些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