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明帝國自英宗之後形成的三角政治格局,皇帝,文官,宦官鐵三角在嘉靖手上被成功打破,明帝國的最高權力再次被集中在一隻手上。
這個政治格局的形成的核心是來自皇帝,是皇帝放權的結果而不是大臣和宦官主動分權的產物。
當權力被重新集中之後,中央集權宗法專製王朝獨斷性和隨意性的弊端也就再次顯露了。
自大禮儀之爭後,出於對權力的渴望和對自身能力的肯定,他拋棄了文官和宦官集團,重新獨攬大權,而自身對文官集團的偏見和自身性格的缺陷,使得他成功地異化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利己主義者。讓這樣一個心機深重、善弄權術、多疑善變、手腕狠辣、薄情寡義的人大權獨攬。在缺乏有效的製約和監督的情況下,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因為這樣的人處理國家事務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民生社稷或者是青史留名,而是維護自己的私利。其本質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無上權威。
國政在他眼裏,不過就是個維護自己私利的工具而已。
他登基45年,其實做的任何事,核心都一個意思,你們愛咋地咋地,別踩到我的底線,我幹嘛是我自己的事兒,誰也不許勸我,也不要試圖挑戰我的權威,不然我管你忠臣、奸佞,統統弄死你。
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可以用夏言也可以用嚴嵩,可以放任徐階幹掉嚴嵩,又不殺海瑞。
既可以放手讓戚家軍去打倭寇,也可以放任蒙古人在北京城下燒殺搶掠,搞庚戌之變。
因為他主政的核心並不是為了給天下萬民謀福利,而是為了維護自己最高統治者的無上權威。
嘉靖帝是個聰明人,他把政治玩得爐火純青,在位45年大權從未旁落。
朝臣在他手裏如同一顆顆棋子和玩具,任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但是,嘉靖的出發點是錯的,他做這一切的目的不是為了江山社稷和這個龐大帝國的未來,他沒有心思,也不想去為帝國的未來鋪好道路,而是為了自己。
盡管他有能力和手段讓大明帝國在他的手上變得更好。
甚至,他連接班人都不重視。搞齋醮科儀,迷信方士所說的二龍不相見的鬼話,不立太子,不注重對繼承者的培養,也不注重培養父子之間的人倫親情,作為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來說,這是極其失策的。
一個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不注重對下一任繼承者的培養,也不看重家庭和人倫。
這對於帝國未來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
聯係到他的繼承者穆宗朱載垕的性格軟弱、遇事無主見的缺陷……就可以明白他對這位後繼者的培養是有多麼不上心。
就衝這一點來看,說明朝始亡於嘉靖,韋寶認為真的不冤。
客觀的看,雖然我承認他在位的時候,帝國的文化發展燦爛輝煌、市井小說開始起步、四大名著在他的時代印刷發行了三本。
但是,文化的繁榮也並不能掩蓋或者填補他治國的缺漏。
畢竟,他明明有能力也有手段讓帝國的未來變得更好,但是他不肯去做,讓帝國喪失了一次改革的良機。
明帝國在他45年的統治下,沒什麼太大的起色。
土地兼並倒是在逐漸地加劇、南倭北虜也同時在蠶食著這個帝國的肌體。
在這位對宗教有著謎一般的崇拜的皇帝登基的第25個年頭,北方的蒙古人奪走了本屬於帝國的河套平原,以至於帝國失去了一塊產馬的寶地。
登基的第34個年頭,倭寇入侵到了屬於帝國第二國都,南京城下。
不過幸運的是,他的時代名臣不少,得益於他們的幫助,帝國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這些危機,南方的倭寇被戚繼光、俞大猷攆出了帝國的疆土,而蒙古人也由於帝國邊防的加固而逐漸地放棄了侵略的念頭。
雖然外患暫時壓製了,但是內憂依然延續,農民們依然承受著失去土地的痛苦、而與此相反的是皇室貴族和士族地主們的領土在逐漸地擴大。
而他對於這些,幾乎視而不見,這種傲慢的無視在他執政的後20年中顯得更加突出。
他僅僅把注意力放在了朝臣的身上,而缺乏對民間的深刻了解。
這似乎是明帝國所有皇帝們的通病,當然,除了他們那位創立者朱元璋,因為他來自於鄉村,對百姓的事務把握得非常準確,以至於朱元璋在製定行政對策和運作規則上,更加偏向於農民和底層人士。
因為這位開國君主深刻地知道,老百姓才是維持帝國運轉的支柱和根基。
而朱厚熜不一樣,他把注意力和政治才華完全地放在了控製朝臣、燒丹煉汞、玩弄權術上。
而在政治決策上似乎更加偏向於地主和士紳階層,土地的兼並、皇莊的擴大積壓了底層民眾的怒火。
可遺憾的是,帝國上層的官員們對此卻極少過問,極大地忽略了帝國最底層的老百姓,也是支柱者們的內心感受。
從這一點來看,韋寶個人認為,這頗有怠政的表現。
燒丹煉汞,雖然看起來不錯,但是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掌陰陽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終究還是死了。
所以,為什麼在有限的生命裏,不能多為帝國做點事。
嘉靖帝,韋寶對他的評價就是個優秀的權謀家、是厚黑學的寵兒,但是卻不能說他是一個優秀的皇帝、明帝國出色的掌舵人。
治世明君一定是一個無與倫比權謀家,但是一個優秀的權謀家卻不見得能做一個優秀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