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1 幾方麵微妙的勢力】(2 / 3)

雖然很小,明代海禁絕大部分時候執行上很寬鬆,這樣的情況,對於缺乏背景的中等商民是不利的。

一旦開海,中等商民就能和官商勾結的巨商進行相對公平的競爭了。

閩浙地區以富庶著稱,在宋元兩朝,其富民長期逃避稅役,勾結官僚,使得國庫空虛。

明初開國,朱元璋曾經對閩浙地區的富民進行打擊,但治標不治本,其地的士紳勢力很快又崛起,影響朝堂。

所以明朝開海進程的緩慢,以及隆慶開海的有限性,與這些閩浙富民的操縱,是分不開的。

清朝不是很給閩浙富民麵子,是否證明大清能夠更好地打擊豪強,保護平民利益。

並不是如此。

清朝土地兼並,能排在曆朝曆代第一。

而晉商也在清朝過得猶為滋潤。

明代平民出身進士約占總數50%,清代則減至百分之三十幾。

而父祖三代有生員以上功名者,則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百分之六十。

可見平民向上流動機會漸減。

清代,尤其清代後期,大行捐納製度,富與貴密結合,影響力量趨強;遂使平民向上流動機會大減。

可見閩浙士紳在清朝影響力下降,乾隆皇帝寧願給廣東士紳麵子,改四口通商為一口通商,這與打擊豪強什麼的沒有半點關係。

由於閩浙是清軍南下中所經過的最富庶地區,而開國時清軍基本上是沒有軍餉的,軍紀極劣,在閩浙地區進行了極為殘酷的大屠殺,康熙朝為了對抗明鄭,又實施了遷界禁海,造成巨大的破壞。

這些活動,造成了民間對於清廷的仇恨。

所以後來,清廷對閩浙地區的士紳並不信任也是情理之中。

廣東士紳取得清廷信任,是否就證明廣東人在明末不如閩浙士紳有骨氣,抵抗少呢。

不然,廣東民風彪悍,在明末表現得尤其有骨氣,李定國與清廷便多次拉鋸於廣東。

於是在明末清初遭到的破壞,更加驚人,如尚可喜屠廣州,據說一次就屠殺了八十萬人。

但是因此,廣東士紳在明末清初幾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新產生的士紳階層,許多都是尚氏集團的殘餘,是由尚可喜集團及清廷扶持起來的。

這無疑也是廣州十三行能夠得到清廷信任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限製商民出海,是損害了中等商民的利益。

而廣東十三行的存在,證明在清代,官商勾結的巨商已經不滿足於和中等商民爭利。

他們更是將手伸向了陸上與外國商船的貿易,通過尋求代理官營形成壟斷,使得無力出海的小商民之生計,也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這個情況在乾隆改四口通商為一口通商之後更加明顯。

廣州貿易的繁榮,是以犧牲沿海各港口的貿易作為代價取得的。

中國各地的產品不能就近運往便捷的港口,而必須遠途跋涉運來廣州,增加了商品的運輸費用。

從全局看,顯然有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

明代汪直、徐海等人是有追求的海商,而指清代蔡牽、張保仔等人為窮凶極惡的海盜,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為什麼清代海盜中出身底層者多,因為乾隆改四口通商為一口通商之後,底層商民無力從各地轉運貨物到廣州港與外國人貿易,無以為生,不得不出海為盜。

乾隆的一口通商政策,隻是把歐美來華商船限製在粵海關,其他東南亞國家商船限製在其他三海關,三海關從來沒裁撤過,似乎認為有東南亞等地商船在三海關貿易,底層商民的生計不會受到影響。

然而到了清朝,全世界都進入了殖民時代,南洋貿易份額也逐步被歐洲殖民者控製,自然與歐美國家的海貿就成為了海貿的大頭,四口通商變為一口通商,對於底層商民的生計沒有影響,絕對是不可能的。

在底層商民的保護方麵,明代比清代好得多。

“朕不愛看奏本,愛聽人說,怎麼?既然是首輔與魏愛卿,黃愛卿共同具名上奏的奏本,你們三人就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的嗎?”朱由校問道。

顧秉謙知道躲不過去了,皺了皺眉頭,硬著頭皮道:“那還是由微臣給陛下讀一遍吧?我這奏本寫的挺簡單的,一聽就明白。”

“好。”朱由校手一揮,“那就由首輔讀一遍吧。”

韋寶暗暗點頭,顧秉謙既然承認是他寫的,就等於將這件事完全攬過去了。

魏忠賢則暗暗皺眉頭,魏忠賢還不知道韋寶去找過顧秉謙、黃立極、魏廣微等人的事情,沒有想到這三個人會和韋寶站在一起。

其實這當中,幾方麵的勢力情況是很微妙的。

顧秉謙、魏廣微和黃立極都認為韋寶與魏忠賢是一起的,所以讚同韋寶的策略,應該不會得罪魏忠賢。

而顧秉謙、魏廣微和黃立極同時又認為他們與魏忠賢也是一起的,他們都是鐵杆的魏公公的人啊,既然韋寶也是自己人,自己人讚成自己人,就更加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