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史稱彼得一世,後世尊稱其為彼得大帝,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之子,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位沙皇、俄羅斯帝國首位皇帝。
俄羅斯曆史上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
彼得一世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領域進行西化改革,使俄羅斯成為歐洲大國之一。
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
彼得一世於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1697年派遣使團前往西歐學習先進技術,本人則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羅斯工作。
他回國後積極興辦工廠,發展貿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製的中央集權。
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為俄羅斯出海參與世界事務,向大國方向前進,打下堅實基礎。
可以說,近代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麵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一世時代。
韋寶能讓天地會治下地區實現近代化,超過彼得一世帶領俄羅斯的發展速度,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韋寶對這點還是比較有信心的,畢竟自己是重生穿越巨,比彼得一世開了掛的遠見,肯定要厲害一點點。
隻是這些世襲的皇帝,繼承的是一整套班子,以及已經凝聚了許久的國家。
他們要做的隻是改良,發展。
而韋寶要做的事情太多,他的社會,完全是他一手打造出來的。
好比一塊木板下水,然後才開始用這塊木板打造大船,都是在水中進行的建設,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韋寶是重生穿越到彼得大帝身上,或者天啟皇帝朱由校身上,很多事情都會簡單的多。
彼得大帝少時隨母親住在莫斯科郊外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村,酷愛軍事遊戲,建立少年軍,編為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兵團和謝苗諾夫斯基兵團,後來這支隊伍成為俄國的禁衛部隊。
他常與附近外國僑民來往,從中學習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並深受西歐文化影響。
1689年率少年軍平息索菲亞策動的射擊軍叛亂,把索菲亞關進修道院。
他把國事交給母親、舅父等人處理,本人仍專心操練少年軍。
1695年率軍3萬遠征土耳其的亞速,因沒有艦隊配合而遭失敗。
他汲取教訓,在頓河河畔的沃羅涅日建立造船廠,很快建立起一支小型江河艦隊。
這是俄國曆史上第一支艦隊。
1696年第二次遠征亞速,在艦隊配合下終於奪占亞速。
1697年派龐大使團出訪西歐,爭取建立並擴大反土同盟,同時學習西歐先進的科學技術。
本人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國工作。
1698年夏從維也納回國,平息射擊軍叛亂並將其解散。
隨後,全麵推行歐化改革,經濟方麵,鼓勵發展工場手工業,振興國內外貿易,鑿運河,開商埠,擴大出口,為俄國近代工業奠定了基礎。
政治方麵,取消領主杜馬,廢除大教長,設立樞密院,打擊保守勢力,甚至不惜處死皇太子,加強以沙皇為首的中央集權。
社會文化方麵,建學校,辦報紙,剃胡須、剪長服,革除陳規陋習,注重培養和選拔人才,主張唯才是舉。
軍事方麵,實行征兵製,統一編製,建立由步兵、騎兵、炮兵和工兵組成的正規陸軍,並擴建海軍艦隊。
在進行全麵改革的同時,發動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戰爭。
為對付稱雄波羅的海的北歐強國瑞典,先後同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丹麥國王腓特烈四世建立北方同盟。
1700年初,彼得大帝在北方戰爭爆發後,於8月對瑞宣戰。
11月俄軍在納爾瓦初戰失利後,進一步進行軍事改革,發展軍事工業,以利再戰。
1701到1704年利用瑞軍主力陷入波蘭之機,率兵向波羅的海沿岸進攻,先後攻占諾特堡、尼延尚茨堡、納爾瓦和伊萬哥羅德等地。
1703年起在涅瓦河口大興土木,建立新都聖彼得堡。
1708年初在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兵大舉進攻俄國之際,指揮俄軍實施戰略退卻,誘敵深入,堅壁清野,以小部隊不斷襲擾、消耗和疲憊瑞軍。
10月親率俄軍在列斯納亞附近殲滅勒文豪普特指揮的瑞典援軍,殲敵9000餘人,奪取其全部火炮和輜重。
1709年7月在波爾塔瓦戰役中,指揮俄軍殲滅瑞軍主力,扭轉了戰局。
查理十二率千餘人逃往土耳其。
土耳其對俄宣戰後,1711年夏率軍南征土耳其,在普魯特河畔陷入土軍和克裏木汗國軍隊重圍。
因彈盡糧絕被迫乞和,以歸還亞速、允許查理十二過境回國為條件,與土耳其停戰。
隨後,恢複對瑞典的進攻。
1714年8月親率俄國艦隊前衛在漢科角海戰中擊敗瑞典艦隊,取得海軍建立以來第一次勝利,自晉海軍中將。
1721年9月與瑞典簽訂《尼斯塔特和約》,奪取大片土地,並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10月被樞密院封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
1722到1723年發動侵略波斯的戰爭,奪取裏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區;同時繼續向遠東擴張,侵占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
晚年曾企圖率兵侵占中國長城以北地區,因力量有限而未能得逞。
彼得大帝因長年積勞成疾,重病纏身,患有尿毒症等重病。
他大病尚未康複之際,竟然奮不顧身跳海,企圖救助意外落水的士兵,因此病情加重而駕崩。
1724年的一個秋日,彼得大帝在芬蘭灣看見一隻在沙洲上擱淺的船,幾個士兵有被淹死的危險,他那特有的個性使他奮不顧身跳進冰水中去救他們。
彼得因此受了風寒,入冬以後病情嚴重起來。
但他仍堅持工作,派白令去堪察加探險的命令正是他在這個時候起草並頒布的,後來連接阿拉斯加和俄羅斯之間的水域被命名為白令海峽。
由於那時候的醫療水平十分有限,1725年2月8日,彼得大帝病逝在聖彼得堡,享年52歲。
他身後留下了從波羅的海到白令海峽,從北冰洋到裏海的龐大帝國。
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的彼得大帝時,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們的胡子剪去,從而揭開了一係列改革的序幕。
這些改革主要是在與瑞典進行北方戰爭的背景下施行的。
在軍事方麵,彼得實行義務兵役製,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在經濟方麵,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準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
剝奪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以參政院取代,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級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在文化上,彼得大力引進西方的書籍和生活方式,下令全體臣民不得穿傳統的長袍和留大胡子;規定貴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齡必須上學,否則不得繼承爵位,並選派留學生去西歐學習。他還簡化了俄文字母,引進西方曆法,建立了俄國第一座圖書館、醫院、劇院、博物館、印刷所,還出版了第一份報紙,親自擔任主編。
彼得一世改革的領域非常廣泛,就廣度來說,幾乎超過了世界曆史上文明時代的任何一次改革,而他為人詬病的原因是在此過程中采取的手段極為粗暴,“不惜以野蠻的手段對付野蠻”。他的兒子阿列克謝在守舊派貴族的支持下起來反對他,後逃亡國外,在得到寬恕的許諾下回到俄國,結果被投入監獄嚴刑拷問,並死於獄中。
在彼得統治期間俄羅斯的行政體係相較於西歐國家顯得落後許多,俄羅斯長期以來采行小組行政,大都由城市或居住的周遭地區組成,這套係統顯的資源無法均勻分配,而且笨拙的難以管理,1708年彼得取消這個陳舊的製度,轉而建立轄省製度。
1713年諭令成立米斯巴赫,該詞從德語演變而來意指國會,而每個轄省都有設立,各省總督一共有八到十二名不等的專業工務員協助施政。
1719年執行管理委員會成立,彼得大帝再一次的重新劃分行政區劃,新的俄羅斯轄省製度仿效瑞典,其中較大或著是政治地位較為重要的地區得到較多的自治權,而他廣闊的農村地區由國家直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