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明朝的巢湖水師興起於亂世之中,元朝末年,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元朝統治大廈將傾,都為大明水師的創立提供了條件。
身居一個大動亂時代,巢湖人俞廷玉父子並廖永安弟兄,為保護鄉裏聚兵巢湖,在姥山島修船塘,訓練水師。
這支最初隻為保衛家園的水軍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一支群雄矚目的水上勁旅。
當時,最有實力的除了元軍之外,還有陳友諒、張士誠等人領導的起義大軍,參加紅巾軍的朱元璋是後起之秀,崛起於江淮之間。
幾支力量在長江中下遊流域展開了拉鋸戰,誰能最後勝出,巢湖水師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俞氏父子、廖家兄弟是歸附元朝還是倒向義軍,直接影響到中國未來數百年的曆史。
1355年,這一年是朱元璋命運的拐點。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病死,朱元璋統領義軍。
大軍駐紮和縣,朱元璋決定渡江謀取南京,建立穩固的根據地,而攻取南京必經采石,欲渡長江,卻困於水師舟船不濟。
朱元璋起義以後,它主要的部隊是陸軍和馬軍,水師幾乎沒有。
沒有水師,如何揮師南下。
正在朱元璋焦灼不安之際,俞氏父子和廖永安、廖永忠兄弟致書朱元璋,俞通海三次到和縣,表示歸附的誠意。
可以想像朱元璋聽到之後的狂喜,立即講“天助我也”,發出這樣的感歎,並且親自帶著幾個大將到巢湖,跟巢湖水師的領袖們進行會商。
兩個部隊會和,合作組成一個聯軍。
自俞氏父子廖氏兄弟歸附之後,朱元璋實力大增,一夜之間擁有一千多艘大小戰艦。
元軍聽說巢湖水師和朱元璋合作,膽戰心驚,立即派出部隊,但被打得大敗而逃,一直追到長江裏麵去了,在那裏發生了一次決戰,巢湖水師一舉取勝,所以元軍殘敗的水師部隊退回蕪湖,這樣朱元璋的部隊坐著巢湖水師的戰船浩浩蕩蕩進發采石。
隨後,俞通海率部攻克采石磯,向南京進發,很快拿下南京,朱元璋改南京為應天府。但是,他麵臨兩大敵人,東邊的張士誠和西邊的陳友諒,一個在太湖,一個在鄱陽湖。巢湖水師和鄱陽湖水師、太湖水師分頭決戰,都把他們戰敗,最後控製整個長江流域,統一南方,建立了明朝的根基。
從大明朝水師的演變也可以看出大明的世襲製度真的是全方位的,現在大明的水師主力都在福建,領軍的將領也幾乎全部是姓俞的人,俞大猷和俞谘皋父子都是大明曆史上響當當的水師將領。
但是發展到了明末這個階段,大明陸軍的變化不是很顯著,大明水師的變化卻是挺大的了。
隨著火器的大量應用,海軍戰術也隨之發生了重大改變,抗倭名將俞大猷適時提出“海戰不過是以大船勝小船,以大銃勝小銃;以多船勝寡船,以多銃勝寡銃。”
由此可見,明代的海戰很早就進入了近代的模式。
在嘉靖年間,明軍的戰船一半的戰鬥人員都使用火器。
明朝水師的裝備,主要以福船為主,誕生於福建沿海的一種船型的統稱,其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
建材主要為福建的鬆、杉、樟、楠木,共有六號。
海戰用的福船,是指一號和二號。
按曾在1560年取得數次大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雲:“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風勢,倭船自來矮小如我小蒼船,故福船乘風下壓,如車碾螳螂。鬥船力而不在鬥人力”。
據《武備誌》雲“用火器與浪漕間,起伏蕩漾,未必能中賊。即使中矣,亦無幾何,但可假次以嚇敵人之心膽耳。所恃者有二:發射佛朗機。是惟不中,中則無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類於船頭,相遇之時,從高擲下,火發而賊船焚,二也”。由此可見明朝水師船型大,幹舷高,在衝撞等近戰場合有明顯優勢。
1405年,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太監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經過南海、東太平洋、印度洋,到達東南亞、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訪問了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深了大明帝國和南海、東非的友好關係,史稱鄭和下西洋。
每次鄭和下西洋都由蘇州瀏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
鄭和艦隊宣揚了明朝國威,擴展海外貿易,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係,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並且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係,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這也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再沒有此類的壯舉。
鄭和船隊是鄭和下西洋所組織的遠航船隊,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規模的遠航船隊,也是一支史無前例的海上特混艦隊。
鄭和船隊由200餘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將士二萬餘名,規模宏大,人員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遠航船隊。
鄭和船隊規模之大、船舶種類和數量之多是史無前例的。
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
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打過幾次漂亮的仗,全殲了一支人數在五千人以上,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盜集團,把海盜全數或屠或擒。
著名的首領陳祖義被俘,後來押回首都正法。
這是一支人數在五千人以上的海盜,這一仗打得並不簡單。
而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有錫蘭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
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不要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
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
明朝海軍在曆史上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無法與明朝海軍匹敵。
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采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
其次,船隊編製,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
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