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8 魏忠賢與韋寶的隔閡】(2 / 3)

後來證明魏忠賢也是這麼做的,說明魏忠賢至少是一個頭腦一直很清醒的人,不是趙高那樣的太監。

天啟皇帝快要駕崩的時候,魏忠賢以九千歲的尊貴之軀,屈膝於皇帝榻前親嚐湯藥,端屎倒尿,盡顯老奴本色。

天啟皇帝駕崩之後,魏忠賢拗哭不已、如喪考妣。

魏忠賢表現出的不隻是對天啟皇帝的忠心,甚至是對整個大明朝朱家天下的忠心。直到最後關頭,崇禎皇帝拿下他的時候,他都幾乎沒有任何反抗。

因為自始至終,魏忠賢都認為自己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天地可鑒。

既然自己沒做什麼虧心事,皇帝陛下一定能給他存身之所。至少也可以做一江南富足翁。

魏忠賢雖然對東林黨痛下殺手斬草除根,但在政治上卻是很忠誠的,死到臨頭還在忠心耿耿地守護大明社稷。

魏忠賢除了有皇帝的背景,最重要的是他跟皇帝的利益是站在一邊的。

在涉及到利益問題上。皇家的利益跟官僚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

東林黨代表的是官家地主豪強。

而魏忠賢代表的則是皇家的利益。

遼東問題可以說是大明最為重大的國家開支。

在這個開支的問題上,東林黨成員一致認為,費用應該由皇家出,因為之前萬曆皇帝。推行了著名的搶錢計劃礦稅。

這種搶錢計劃對民間經濟是具有傷害性的,於是該皇家出錢了。

皇家出了四五百萬兩白銀,皇家的錢花的差不多了,該東林黨出錢了,結果東林黨都以百般理由,拒不出錢。

所以魏忠賢一上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索賄,他不可能跟東林黨和平相處。

隨著魏忠賢的勢力逐漸強大,大明帝國的稅收結構突然從征收田賦轉向征收商稅,天啟四年,商稅從前一年的322萬兩猛增至548萬兩、次年亦為548萬兩,同時,主要針對工商業的“雜項銀”也從天啟三年的60萬兩增加到220萬兩、次年亦為220萬兩,兩年內針對小農的田賦基本沒有增加。

一年時間多出來將近300萬兩白銀全部出自工商業,自從萬曆年間皇家為了搶錢開了很多“皇店”之後,官僚階層也開了很多“官店”,所以叫他們官商一點也不為過。

如此稅賦比當年萬曆皇帝的“礦稅”有過之無不及。

代表官商經濟的東林黨,當然要跟魏忠賢死磕。

所以後來出現了主炮手楊璉曆數魏忠賢24大罪狀。

在炮轟無效的前提下,魏忠賢更壯了膽子。

魏忠賢要幹掉東林黨,是要搶奪官商階層的財富,魏忠賢並沒有搶老百姓。

從這一點來看,魏忠賢可比崇禎皇帝強多了。

魏忠賢也與韋寶之間有了一個最大的共同點!

韋寶也是絕對不從老百姓身上搶錢的。

至少韋寶不直接從老百姓身上搶錢。

韋寶每到一個地方,都是拚命打壓地主階層,他拿一半財富資源,留一半資源給當地老百姓。當然,韋寶有時候,也會留一點給皇權,給魏忠賢和朱由校。

而崇禎皇帝為了應對遼東問題,應對西北變民的問題,先後加了四次的重稅。

這些重稅是通過官僚階層向民間征收的。

崇禎皇帝徹頭徹尾的搜刮的是老百姓。

搜刮老百姓的帝王倒成了後世不少人同情的對象,搜刮官商階層的太監成了萬民唾棄對象。

沒辦法,誰讓曆史是東林黨這些知識分子編的呢?

崇禎皇帝最後征稅的結果是導致崇禎死。

北方的平民老百姓被搜刮幹淨之後,加入了起義軍。

這些“造生祠”之徒,都是沽名釣譽邀賞邀功而已。

他們是一種遙相呼應的方式,對上麵的態度窺探,是一種政治賭博,用心叵測。

不是韋寶忽略了給魏忠賢造生祠這件事,各地都在造,韋寶手裏有天地會統計署,對天下大事小事清清楚楚,怎麼可能不知道。

韋寶是不想留給東林黨把柄,不想讓外人覺得他與魏忠賢是一夥的,故意避嫌。

但就是這一點,最為觸怒魏忠賢。

聽魏忠賢這麼說,客巴巴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幫韋寶圓過去了。

銀子的事,還可以說韋寶隻是暫時欠著,修生祠的事情,韋寶是的確沒有搞。

這件事,已經成為了魏忠賢與韋寶之間一塊巨大的隔閡。

幸好韋寶沒有等魏忠賢催他去遼東,便主動來京城了。

韋寶來就是要解決魏忠賢的心病。

魏忠賢聽親信太監稱韋寶求見,對客巴巴笑道:“說曹操曹操到,這小猴崽子來了。”

“來了最好,有什麼事情說開了就行,我覺得韋寶要不然就是忘了,要不然就是有他自己的想法。修生祠才花費幾個錢、大家都在修,他為什麼不修?肯定有他的道理。”客巴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