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2 資源分配】(2 / 3)

隻是朝鮮沒有任何價值,可能在努爾哈赤眼中連雞肋都算不上,遼東和中原好比包子,朝鮮隻是饅頭,包子還吃不過來還顧得上饅頭嗎。

因為攻打明朝會獲得更大的利益。而且當時因為明朝的統治昏庸腐敗,而且由於農民起義層出不窮,使得明朝已經變得虛有其表。

所以選擇攻打明朝是一件明智的選擇,因為這樣可以使自己獲利頗豐。

更重要的是明朝和朝鮮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明朝滅亡了以後,那麼朝鮮也就會選擇不戰而降。

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明朝已經可以說是名存實亡,雖然他占有大量的人口以及土地。但是由於農民起義眾多,而且各種的苛捐雜稅。早已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如此喪失人心的統治者,注定是要失敗的。而當時後金的統治者看到了明朝這一點。

所以才會選擇攻打比自己強大很多倍的明朝。

因為一旦獲勝將會獲得大田土地以及人口。

當時後金的實力由於經常的南征北戰,使得他的軍事實力變得越來越強。

後金多以騎兵為主,非常的驍勇善戰。所以已經具備了攻打明朝的實力。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大明內部天災人禍不斷,農民起義眾多,早已經消耗盡了明朝的實力。

所以明朝的統治者已經無法組織起大規模有效的反擊,才會讓後金鑽了空子。

1408年,永樂六年三月,居於忽的河、法胡河、卓兒河、海刺河等處的“女直野人頭目哈刺等”朝明,明“遂並其地入建州衛”。

忽的河疑為今輝發河支流富大河,海刺河疑即今鬆花江支流海浪河。

至此,建州衛管轄的女真人分布區,西擴至今吉林市東南,東近日本海,北達穆棱河,南過圖們江。

明廷在任命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的同一年,又在居今圖們江北、琿春河流域把爾遜所領的胡裏改部另一支女真中置毛憐衛,作為建州衛的子衛。

胡裏改部雖分設兩衛,但明廷常委任建州衛或毛憐衛的女真頭人到對方衛分任職,因而後來史書稱居建州、毛憐等地的均為建州女真。

與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東海女真並稱女真三部。

建州衛設立後,朝鮮認為是明朝扼製其向北發展,為了抵製女真人歸明,關閉慶源集市貿易,引起女真人憤怨。

1406年,永樂四年,女真人“入慶源界抄掠”。結果被朝鮮軍擊退。

數月後,阿哈出率部眾西南徒至回波江流域的鳳州,亦作奉州、方州、坊州、房州。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毛憐衛的居民。

猛哥帖木兒所統斡朵裏部人世與胡裏改部為婚,兩部關係密切。

所以猛哥帖木兒在“庚寅事變”中參與“寇慶源府”,畏朝鮮卷土來攻,亦於1411年,永樂九年率部眾遷到鳳州地麵,住在從鳳州通往開原的地方。

1412年,永樂十年,明朝將猛哥帖木兒所部從建州衛中析出,另置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使。

時建州衛首領阿哈出孫李滿住,於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率“一千餘戶到婆豬江居住”。

婆獵江即今鴨綠江支流渾江。

李滿住等領400餘戶住在渾江中遊之兀刺山城南麓甕村,距鴨綠江隻一日程。

同時遷到婆豬江流域的,還有猛哥不花所統西毛憐衛部眾。猛哥帖木兒未一同南遷,先派管下童家吾等27人率男女200餘名還阿木河舊居地,“隨率正軍一千名,奴人、小兒共六千二百五十名”,又返回到阿木河地區。

猛哥帖木兒所以能再回阿木河地區,是得到明太宗同意回“原久居處住”的。

李滿住等遷居婆豬江流域後,屢受朝鮮軍襲擊。

李滿住等被迫於1433年,宣德八年率部又遷到婆豬江支流富爾江上遊的“吾彌府”居住。

由於朝鮮方麵誤以為李滿住於1432年襲擊朝鮮江界、閻延等地,1437年,正統二年,又欲發兵攻吾彌府。

李滿住聞訊,舉部再西遷,於翌年到達今渾河支流蘇子河畔,史稱“移住灶突山東南渾河上”。

跟隨猛哥帖木兒遷回阿木河居住的建州左衛人,在1433年前已有零星遷往婆豬江地區,1432年,宣德七年猛哥帖木兒向明欽差談及,他的“族親在婆豬江等處”。

次年,猛哥帖木兒因積極協助明欽差裴俊刷,還被楊木答兀從開原引誘叛逃到牡丹江、綏芬河一帶的“漫散軍官”及兵丁,衝突中,殺死“野人”頭目阿答兀。

同年閏八月,原為安樂州千戶的楊木答兀,“糾合各處野人,即所謂“七姓野人”約八百餘名人馬”,襲擊建州左衛,猛哥帖木兒及長子阿古等人均被害,次子童倉被俘,房屋被燒毀,弟凡察等“俱各失所”。

事件發生後,朝鮮借機派兵進駐阿木河地區。

凡察向明廷求救,明廷隻下詔令“野人”放還童倉,卻不發兵問罪。

凡察在歸途中往會李滿住,滿住力勸凡察遷來同注。

童倉被放回後,與叔凡察討論今後大計,都有南遷之意,遂於1440年,正統五年,不顧朝鮮兵的阻截,率百餘戶遷到婆豬江流域,與建州衛都指揮使李滿往會合,住在三土河、婆豬江以西至冬古河地區。

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東毛憐的部民。

凡察、童倉遷到婆豬江流域後。

1442年,正統七年,叔侄發生建州左衛“衛印之爭”,即爭奪領導權。

明廷為了平息紛爭,析建州左衛為左、右二衛,以童倉為猛哥帖木兒正嫡,掌左衛,凡察掌右衛。

自此,便有了曆史上著名的“建州三衛”。

建州三衛中,據朝鮮史籍1451年的記載,時建州衛有1700餘戶,左、右二衛合計才600餘戶,共計2300餘戶,以建州衛人戶數最多。如按每戶5人計算,時建州三衛共有人口還不到12000人。

不過應當看到,無論是阿哈出遷出綏芬河流域,或是童倉和凡察南遷婆豬江時,史有明文,建州衛和建州左衛都有部分部民未遷走,1440年童倉等南遷時,左衛部民“留居者過半”。

遷居婆豬江流域的建州女真時雖隻有1萬多人,但由於他們在長期遷徙中患難與共,而聚居在一地後,因來歸者日益增多,遂形成一個強大的聯盟集團。

原來人數較少的建州左衛,當猛哥帖木兒後裔清太祖努爾哈赤登上政治舞台後,建州女真8部、海西女真4部及東海女真的一部分,均先後被他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