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賢也是被韋寶的態度唬住了,還真沒有人這麼對他說過話,就連皇帝也不敢對他這種態度,朝臣對他更是畢恭畢敬。
明朝的王爺在皇帝麵前都是夾著尾巴做人的,所以,張維賢實在是少有的幾個能在皇帝麵前以長輩自居的人了。
可是今天,他張維賢這個大明朝的皇帝長輩,居然被韋寶吼了一頓。
張之極皺了皺眉頭,冷冷道:“韋大人,你不能這麼對我爹說話!”
韋寶歉意的看了眼張之極,“張兄,是我魯莽了,但這是我的肺腑之言,也許國公爺會認為即便今天沒有我韋寶來做這一堆事,大明朝還是大明朝,天不會塌下來。但我要說的是,這個天,不可能永遠不塌下來的!沒有張居正的改製,可能早就不知道塌方了多少年了。”
“你!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論,你怎麼敢講?”張維賢見韋寶越說越離譜,瞪視韋寶,卻也沒有說出啥話來。
張美圓倒是暗暗佩服韋寶的勇氣和才智,韋寶說的是正理,隻要稍微有點腦子,能站在大明全局的角度看問題,都知道韋寶說的沒問題。
“我敢在這裏講,是因為我覺得問題就是有這麼嚴重!而且,我沒有把國公爺和世子爺當外人,我與世子爺是結義兄弟不說,國公爺更是全身依附於大明皇權之下的人,等同於皇族,我相信國公爺不會看不到我說的這些情況。除非居心叵測,想看著大明完蛋!”
“豈有此理,越說越出格了!那好,韋寶,我來問你,就算事情到了你說的這麼嚴重,那朝廷要都察院做什麼?要吏部做什麼?官員有問題,考選裁撤,重新選取賢良就是了。各地地主搞囤積居奇,搗毀他們的窩點就是了,對首犯論罪,重罰,這些都可以!地方軍隊需要裁員,也大可以與之協商,什麼事情不能緩緩解決,一定要兵刃相見嗎?你想過兵戎相見的後果嗎?這不是一個地方的事情,如果你這個總督這麼做了,別的地方總督是不是都要這麼做?就算別的地方不效仿,各地的地主會不會害怕?大家什麼都別做了,整天防範朝廷忽然大開殺戒,這天下不會亂套嗎?大明朝廷若是都沒有了,保住了老百姓又怎麼樣?天下各地四分五裂?”張維賢開始冷靜下來與韋寶講道理,不過語氣依然很嚴厲,盛怒之下的老頭口齒不清。
韋寶卻是大概聽懂了張維賢要表達的意思,冷然道:“這一點,我想過,國公爺你大可以放心!這幫人要是有造反的勇氣,天下各地就不會到處是流民揭竿而起了!他們隻知道黑心賺錢,他們隻能顧及他們自己的生死,萬萬想不到其他的事情。貪生怕死,視財如命,視老百姓的人命如草芥,這就是這些人的共性!在河間府、滄州府、山東和登萊做的好,不但不會讓各地的亂套,反而能讓人看到大明朝廷的決心,反而能起到極大的警示作用!不說讓其他地方吏治民生煥然一新,至少各地貪官汙吏,鄉紳惡霸會有所收斂!”
這一回,韋寶說完話隻會,張維賢良久沒有回話,皺起眉頭,陷入了沉思之中。
張維賢關心大明的政局,關心大明內外的局勢變化不假,但是他就是一個養尊處優的高官,還真沒有想過這麼多事,從內心來講,他也不願意擔風險。
不希望大明不好,希望大明好,但不代表他願意拿自己的榮華富貴,那自己的家族聲望為賭注。
啥事不做,他的榮譽也已經到達了頂峰,不可能再往上走了,總不可能封王吧。
但要是跟韋寶瞎弄一場,搞不好就會被牽連,輕則辱沒了聲望,重則被降低爵位,甚至削去爵位都有可能,那他圖的是什麼?
“韋大人,你的一片忠心,老夫看見了,但是你這麼做,不怕你成為天下官員,天下地主的敵人嗎?到時候,不管你成與不成,你個人都將成為眾矢之的,你圖的是什麼啊?你不能想一個穩妥的法子,緩慢圖之嗎?”張維賢遂從與韋寶對立辯論,改為了勸說。
韋寶自然能明白張維賢的顧慮是什麼,“國公爺,我不圖什麼,我就憑陛下當我是親信,我就該赴湯蹈火的報答陛下,就該將大明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國公爺可能覺得這事與你關係不大,你什麼都不管,處於局外最為穩妥,但我還是剛才那番話,您沒有意識到事情已經多嚴重了!一年死幾百萬災民,一年死幾百萬災民,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北方有多少人口可以死?人口銳減的後果是經濟崩潰,以後一旦農民軍的勢力起來,形成鋪天蓋地,無法遏製的態勢,到那個時候,你這國公爺的位置也保不住!到那個時候,再後悔也沒有地方買後悔藥!第一代英國公張輔。他是明成祖時期最寵愛的大將,張玉的兒子。張輔的一生,戰功赫赫。是他那個時代,大明王朝最耀眼的將星之一。張輔很早的時候,就隨父親參加靖難之役,為明成祖奪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未來的歲月中,三次平定安南,滅亡了越南,三次跟隨明成祖,北伐蒙古,威名赫赫。明成祖死後,接著輔佐三代君王,最後年紀大到不行的他,跟隨明英宗北伐,死在了土木堡之變。作為一個四朝老臣的偉大將領死在了戰場上,真正的做到了鞠躬到死。第二代英國公張懋。他一上來就趕上了大明朝天翻地覆的時刻。在未來的歲月中,張懋始終手握重兵,成為京城的護法門神,長達四十年間無論哪位奸臣上台從來沒有人敢惹他,被認為是貴族中地位最高的,甚至比他第一代英國公的地位還要高,死後追封寧陽王。他對權力的把握很厲害,而且他作為武將之後,武術也非常強,曾經連發三箭全中,被皇帝所稱讚。到了您這兒已經是第七代英國公,為什麼您不能效仿張家先輩,在大明危難之際,勇敢的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