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2 官場通常都是反著來的】(2 / 3)

但是如果有人認為,保養的好一些,它就可以返老還童,也未免說得太神奇了。

在魏忠賢上位前,大明帝帝國內憂外患就一日重似一日,貪汙腐敗就半公開化的存在著。

在魏忠賢上位後,自然也是如此。

在魏忠賢死後,其實也還是如此。

關鍵是,不論誰執政,好像都看不到好轉的跡像。

崇禎做為皇帝,盡管是極其不情願的,但始終是為國為民著想。

他勵精圖治,鞠躬盡瘁的想要把大廈傾倒的大明王朝重新扶正。

他是一個好皇帝但他不是一個好君主,特別是他無法正確處理與內閣之間的關係,才會有崇禎一朝五十首輔這種奇葩現象產生。

韋寶承認崇禎很有抱負,很可能也有一定的才能,因為這一世,韋寶已經見過了現在還是信王的朱由檢了,能感覺出這個內向的年輕人的骨子裏的不服輸的勁頭。

但也能感覺到這朱由檢有點過於自信以至於變成了自負,從韋寶在後世知道的一點曆史也可以看出來。

朱由檢對於內閣大學士們十分不信任,對統兵大將們也不信任,因此無法形成一個固定的政府。

明末時候內憂外患,北有滿族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張獻忠想要奪權,崇禎對於這些掌握兵權的人也及其不信任,所以一會換這個一會換哪個,沒有一個明確的頭,很容易導致軍隊軍心渙散喪失戰鬥力。

天啟的時候是閹黨和東林黨爭鬥,到了崇禎變成了東林黨自己和自己鬥,所以黨爭是導致明朝腐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如果崇禎能夠從頭就重用某一個人為首輔,建立一個穩定的內閣,說不定大明王朝也能熬死皇太極。

但曆史沒有如果,韋寶從來沒有認為自己能對曆史產生多大的影響,更不覺得自己能改變崇禎,他想施恩給崇禎,但沒有想過要和崇禎這種性格的人成為莫逆之交還是啥的,跟剛愎自用,自認為很有本事的人走得近,一般都是自己找死,自己作死,作死之前還得找一通虐。

韋寶可沒有這麼傻。

韋寶有時候想想崇禎都覺著好玩,一通操作猛如虎,事後一看是青銅,不不不,青銅都高抬他了,就是一個破老鐵,還是鏽跡斑斑那種。

有時候偏激一點,韋寶覺得崇禎連慈禧都不如。

要把崇禎換成慈禧,大明延長個五十年是有機會的。

對比清末的太平天國,撚軍等等,清末局勢不知比明末壞多少,但是慈禧權利該放下去的,就放下去,該緊緊攥著的就緊緊攥著。

後麵都有人舉報曾國藩造反,一幫湘軍大將也確實有那方麵的心思,但慈禧也隻是暗地防備,明麵上依然嘉獎信任曾國藩。

要是崇禎,估計會把曾國藩手下一大幫人都逼反或者逼死。

所以崇禎這人,屬於是主帥無能,累死千軍的典型。無論在遼東對抗後金,還是西北對抗農民軍,還是內政,都是操作不斷。

正麵一線戰場的主帥,他常常因為幾個齷齪的官員編造的言論,然後臆想一堆理由,把他們換掉,拘捕入獄,或者殺掉。

想想他當皇帝的十幾年間,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14個兵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甚至7個兵部尚書被他殺掉,治國對他來說,就是過家家。

人家正麵戰場一線的人,不比你崇禎在皇宮裏了解的多?不比那些呆在家裏酸的官員懂得多?

可惜了明末那麼多牛人,要是這些人給慈禧,都能創造好幾個中興!

什麼明亡於萬曆,亡於天啟等等,都是連帶責任,要說直接責任,韋寶還是覺得大明實實在在的亡在崇禎手裏。

韋寶現在就是要趕在崇禎上台之前,積蓄起足夠自保的力量,積蓄起等東林黨分成了一堆散沙,自己跟自己內鬥的時候,他韋係能一家獨大的力量,不讓崇禎太過禍害窮苦老百姓。

要是大明還有更加合適的繼承人,韋寶都有點想殺了朱由檢,可惜他實在是想不出來,倘若殺了朱由檢,就是強行改變曆史,後果不堪設想。

以韋寶現在的經驗,他隻要是強行改變曆史,阻難都會翻倍增加。

而且大明本來就已經衰落成這樣了,再弄個帝位之爭,哪裏還可能熬得到崇禎十七年。

明朝曆代皇帝,崇禎排倒數第二沒問題,倒數第一是英宗。

崇禎繼位後在薊州人事上的一通神操作,崇禎元年薊遼總督為閻鳴泰,六月因閻為閹黨,被拿下,接替者為張鳳翼。但是老張是否到任都不清楚,八月又換成喻安性。

崇禎二年薊門發生兵變,明史說劉策夏季接任總督。同期還有個總督王象乾專撫夷不負責防務。

但是在喻安性之後,劉策似乎並未直接負責薊鎮防務,這裏麵夾了一個順天巡撫王元雅,在崇禎二年後實際主持薊州防務的是這個巡撫,崇禎授予他負責薊鎮防務之責。

一直到下半年,袁崇煥提醒薊州防務都是對這個王元雅說的,而這個王元雅偏偏還隻負責薊,不具備溝通協調薊遼的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