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天降宋應星】(2 / 3)

所以,韋寶讓幾名從外麵找來的教書先生暫時跟他們一道工作,記錄每天工作的內容,並且教他們識字。

此時一幫人正在準備物料,煤、石灰石、石英砂都采集了一筐一筐的堆放在暫時作為水泥廠使用的幾座磚窯外麵。

水泥熟料的形成過程中,首先是水分蒸發,自由水分隨物料溫度而逐漸蒸發,當溫度升高至100~150℃時,生料中自由水分全部被排除。

濕法生產中,料漿可達32~40%,故此幹燥過程對產量、質量及熱耗影響極大。

粘土質原料脫水,生料溫度升至450℃時,高嶺土脫去化學結合水。

在900~950℃時,無定形物質又轉變為晶體,同時放出熱量。

他們正是在準備做這一步。

“公子,這個是什麼東西?我們沒有人能看懂。”一名教書先生握著韋寶抄寫的,給工匠們參考,用來製備水泥物料的小抄,問道。

韋寶看了一眼,是攝氏度的符號,簡單的解釋了一番,這個時代有溫度的概念了,但是沒有具體標準。

攝氏度是攝氏溫標(c)的溫度計量單位,用符號℃表示,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溫標。它最初是由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於1742年提出的,其後曆經改進。

攝氏度的含義是指在1標準大氣壓下,純淨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水的沸點為100度,其間平均分為100份,每一等份為1度,記作1℃。

“那這上麵記錄的是450度,950度?”那教書先生若有所思的問道。

韋寶點頭道:“有什麼問題嗎?”

一幫人都圍著那小抄看,公子不來,他們誰也看不懂這份小抄,公子解釋了之後,才稍微有點明白。

“公子,水燒開了是一百度,450度就是水燒開的溫度的四倍多?我們怎麼知道達到了多少度呢?”鄧二鮮問道:“那我們平常打鐵是多少度?”

韋寶道:“問的好,我測試過了,你們平時打鐵,能通過風箱送風達到九百度左右!”韋寶說著拿出一個從鎮遠艦拿過來的熱電偶溫度計,“就是用這個東西測試的。”

這種純現代的產品,本來韋寶是不方便拿出來的,但是現在逼急了,沒有辦法了,能拿什麼出來,就必須立刻拿出來,不能再藏著掖著,反正他是會主,是這個甲的太陽,他也不怕有人存疑。

熱電偶溫度計是以熱電效應為基礎的測溫儀表。它的結構簡單、測量範圍寬、使用方便、測溫準確可靠,信號便於遠傳、自動記錄和集中控製,因而在工業生產中應用極為普遍。

鎮遠艦上有很多鍋爐,這種溫度計配備了不少,韋寶是從鎮遠艦上的倉庫中找來的。

熱電偶溫度計由三部分組成:熱電偶、測量儀表、連接熱電偶和測量儀表的導線。

熱電偶是工業上最常用的一種測溫元件。由兩種不同材料的導體a和b焊接而成。焊接的一端插入被測介質中,感受到被測溫度,稱為熱電偶的工作端或熱端,另一端與導線連接,稱為冷端或自由端。導體a、b稱為熱電極。

要製作發動機,發電機這些複雜的設備,他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做到,但是溫度計,壓力表這些工業上基礎的工具,他相信隻要有了自己的科技班底,研發生產不是問題。

一幫人好奇的看著韋公子,韋會主拿出來的這個叫‘溫度計’的東西。

古代人即使利用風箱、木炭等冶煉工具,也沒有辦法讓鐵的溫度達到很高,達到使得鐵料完全融化的1500度以上,因為冶煉的技術還是有限的,特別是增加氧氣含量。

中國的冶鐵術略晚於西方,而西方用燃燒木炭的方法才能使鐵的溫度達到1200度,這幾乎是當時能夠達到的最高工藝溫度了。

但是冶煉生鐵的技術要求鐵是處於液態的,可當時所能達到的1200度工藝溫度卻不能使純鐵變為液態,因為鐵的熔點為1535度。

古代人們利用聰明才智,在鐵中溶入硫、磷、矽、錳等溶料特別是加入碳以後,可以使熔點降至1150度左右,隻要選取了適當的器皿和工藝,就可以得到液態生鐵。

這些都是韋寶這幾天了解到的,所以他對於複製仿造蒸汽機這種略‘粗糙’的準現代化設備,還是有信心的,尤其蒸汽機的工藝要求不高,韋寶本人的要求也不高,頂多說因為做工粗糙,浪費些燃料便是,隻要弄出來能做工,他就能暫時滿意。

“公子,這是西洋買來的?”剛才說好的那名教書先生問道。

韋寶點頭道:“是的,怎麼了?”

“沒有,我隻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沒有想到洋人的技藝已經如此高超。”那人道。

韋寶覺得這人和一般的讀書人很不同,其他幾名教書先生都畏畏縮縮的縮在後麵,生怕被點到名,更怕做事,這個人倒是不怕,遂問道:“敢問先生大名啊?”

韋寶知道這幾個教書先生都是林文彪從北直隸‘高薪聘請’來的,至少是屢試不第的秀才,對科舉失去了希望,才轉行做私塾先生的。

永平府這樣的先生太少,有幾個的話,也因為有自己的私塾,無法被請到金山裏來。而且要考學的話,也需要去和府縣學政掛鉤的書院才行,少數幾個先生的‘生意’都很好,在高新,人家也不願意來,願意來的,水平又不夠。

“在下宋應星。”那人答道。

韋寶一怔,宋應星是如雷貫耳的大科學家了,韋寶以前就聽說過。

其實為什麼那麼多人對於大明能走上工業化道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有幻想,很大程度上因為大明,尤其是明末,是科學家的高爆發期間!

隨著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學者們和大明本土科學家產生學術交流,明末科學家爆發速度極快。

就韋寶知道的便有宋應星。

西洋人金尼閣、鄧玉函、羅雅穀、傅泛際、湯若望,這幾個洋人當中,最出名的是湯若望,在明清兩個朝廷中服務了半個世紀,深得幾代帝王欣賞,大量出現在後世的影視作品中。

還有大名鼎鼎的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王徽、孫元化、畢懋康、茅元儀等等。

韋寶之所以沒有列出一個具體的名單讓林文彪去找人,是因為他知道明末這些科學家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文理雙料學霸!就他認識中的這些科學家,似乎都有功名,而且至少是五品以上官員,這些頂尖人才的資源,仍然完全在朝廷手裏,在皇帝手裏,隻是皇帝和朝廷,並不是很重視科技發展,唯獨對火炮比較重視,那也主要是因為戰爭需求罷了。

既然都是當官的,韋寶也就沒有想過去找他們來,不如自己找人來培養,省得麻煩。因為當官的不可能到你鄉裏來,到你一個沒有官身的鄉裏少年手下來做事,即便是能誆騙來,也留不住!等下出去胡說八道一番,反而容易招來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