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交通不便,音訊阻絕,一次分別就可能是人永隔,孟夫子訪劉慎虛不遇,都道是來日方長,卻不想最後一麵已經留在了許多年以前。
當劉慎虛從陳手中看到手抄版的孟浩然詩集,忍不住又落下眼淚,情難自已。
孟夫子的詩集還沒有刻板印刷,陳手中除了原稿,手抄了兩份,見先師老友如此動容,當即拍板送他一份,使得劉慎虛欣喜萬分,道謝不迭。
王大叔見厚此薄彼,頗有些嫉妒,自己和王維都索要過,卻沒有得償心願,跟劉慎虛也才第一次見麵,就饋贈詩集,這交情實在不過去啊!
陳成笑道,倒不是陳厚此薄彼,實在是劉叔叔和孟夫子既是好朋友,詩風又十分接近,彼此之間常有唱和,同聲相應,把詩集先交給他,查缺補遺,精益求精,既可以完善孟夫子的詩集,也有助於劉慎虛在詩途上更進一步,再鍛佳作。
再者了,劉慎虛深居山林,難得出山一趟,見麵不易,金陵雖然相較南朝沒落了,但仍是通州大邑,找王大叔比找劉慎虛容易多了。
王大叔大怒:你子口中總是滿滿是理!
不過隻是佯怒,自己也笑了:你要讓劉挺卿“精益求精”,再進一步,豈不是把王大叔我也給超越了?
陳故意道:隻要劉叔叔高產一點,王大叔也未必必勝,談何“超越你”?
三人相視大笑。
劉慎虛名諧音“腎虛”,可實際上那是誰也不虛。
不止陳看了他的詩,他與孟夫子的風格相近,世人公認他的詩題材、意境與孟浩然同屬清微淡遠,又兼幽深拗峭的情趣。時人殷璠撰寫的《河嶽英靈集》,就是那本“盛唐當代史選編”,選擇特別嚴格,卻選了劉慎虛的詩多達11首,並他“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幸虧有這本書的選摘,否則劉叔叔的詩集就完全失傳了,撰寫的5卷詩集《鶺鴒集》到康熙年間還在流傳,卻在乾隆修《四庫全書》時,名為“修書”實為“焚書”,最終散失)
可那也不是他就是孟夫子亦步亦趨的模仿者。
就比如,摹寫夕陽晚照的景色,應是一幅金光散射、紅霞漫的濃豔圖景,可是在劉慎虛寫給孟夫子的《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中,卻是“林山相晚暮,海空青蒼”,並沒有直接寫夕陽的光輝與色彩,前句側重寫日落後用海“青蒼”的冷清景象,後句側重寫日落時湖麵上與水相接的雲,使夕照呈現出一派“清淡”的景象。在五彩斑斕的自然景物麵前,劉慎虛選取寫入詩句的景色卻往往是舍豔求淡的,這在詩歌史上是很有個人特色的。孟夫子在類似的景物描寫中,就不是這樣。
陳安慰王大叔,陳手抄的版本是沒有了,可是很快你就能得到更好的。
先前詩集的“拷貝”隻有這兩份,送出一份,隻有一份當然不保險,但是現在,陳手抄的第三份已經即將完工,還有一冊將隨本次頒獎典禮的實錄寄往東都,付梓版印,就在數月之內了。
陳現在賺錢了麼,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替亡師出版全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