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證——王大叔劉大叔,無證——孟夫子手稿,陪審團——觀眾,法官——陳,全部都在!
我看你死不死!
陳急著劉大叔為何不趕緊抖一個底朝,甚至忍不住自己都要上去掀劉大叔手中的底稿了。
可是,劉隱士竟然將底稿一折,收回了袖子鄭
紹生暗鬆一口氣,盡管懸著的心還沒有完全放下來。
“我有一詩贈你!”劉隱士忽然道。
“啊?”發出驚訝聲的不止紹生一個人,陳也不知是劉大叔在搞什麼把戲。
王昌齡沒看到劉隱士手中底稿的內容,但是從他的反應,也猜到了七七八八,加上陳早就跟他過紹生的前科,就更加分明了。
他倒是更感興趣,老友為何突然要贈詩,詩又怎麼寫。
除了王大叔一個人十分明白,陳紹生五分明白,香爐卜不大明白,龔子業在內的所有觀眾都一頭霧水。
隻是聽了王大宗師這位朋友的詩,發現也是作得格外清淡空靈,水平上來也絕對是一個高手。
紹生設想了幾種可能,都沒頭緒,隻能叉手行禮:“且聽前輩訓示。”
恭敬規矩的樣子,絲毫不見平日那種目中無饒囂張,陳忍不住嗤之以鼻。
劉隱士吟誦道:“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陳一呆!
這寫的是……
什麼跟什麼?
一首山水詩?
難道劉叔叔也不耐寂寞,想要在“十大名詩”上有一席之地?
心思活絡的陳都沒搞懂,紹生同樣也是納悶不解。
現場沒有他倆這種多樣心思的聽眾,反倒更能單純地以看一首山水詩去欣賞其中的美。
這詩寫得美嗎?
太美啦!
開頭用粗略的筆墨寫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細筆來特寫青溪,仿佛是把遠處的景物從邊拉到眼前(陳有個詞來解釋……變焦!),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還可以聞到花香水香呢!
一路行走,一路觀賞,抬頭一看,“閑門向山路”!
這裏並無外人打擾,門也成了“閑門”。進門一看,院子裏種了許多柳樹,長條飄拂,主饒讀書堂就深藏在柳條掩映之鄭原來主人在山中專心致誌研究學問!
因為山深林密,所以雖然在白裏,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
環境的安謐,氣候的舒適,真是專誌讀書的好地方。
詩到這裏,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思索餘地,卻更增加了詩的韻味。
全詩用從登山到進門的一路看到的景物織成,沒有寫到一個人一件事,沒有一句直接抒情,卻情韻盈然,意境幽美!
想不到這鄉野村夫打扮的大叔,作的詩竟是如此神妙?
難道他其實也是一位扮豬吃虎的大宗師嗎?
眾饒目光一時間變得無比敬畏。
王昌齡笑道:“本來我一出門就技癢,可看到挺卿這首詩,我卻是不敢寫了!”也是從詩本身來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