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孟浩然與李隆基(1 / 2)

“要飲酒這事——真的挺耽誤事的。”孟浩然不無感慨地對陳成道:“起碼有兩次‘飛黃騰達’‘化鯤為鵬’的機會,可最後都因為酒耽誤了。”

陳成對於八卦向來來著不拒:“哪兩次呢?”

“一次是開元十五年,老朋友王大登進士第——冬,我入長安看他。”

“嘿,這子——真能吹!”孟浩然嘿嘿一樂:“把自己得上地下,絕無僅有的——我跟你認識多少年了,你的本事我還不清楚?忽然就有了想法:咱也考一考去!”

“憑什麼他王大考得,咱老孟考不得?對吧?”孟浩然微微笑,顯示出他對自己的自信:“我留在長安不走了,準備來年的科舉!”

在大唐朝,大凡吟詩作賦有點名氣的,尤其是像孟老師這樣能在詩榜上久居前列的——基本上都混得都不錯,畢竟“考大唐公務員”考的不是“以下那種動物與其他三個不同”或者申論,考得就是他們最擅長的詩嘛!

要麼在中央任職,要麼到地方做官,從知識分子、文藝青年一躍成為國之棟梁、封疆大吏,名氣瞬間“變現”,財富、權勢滾滾而來,的確很有誘惑力!

這麼多掌握著“敲門磚”的文藝大神裏,唯獨一位是個例外。

自然是山水田園詩的標誌性人物——孟浩然老師了。

孟夫子年輕時恪守孔老夫子“父母在,不遠遊”的訓示,主要呆在家裏,侍奉雙親,“苦學三十載”,博覽群書,兼作文吟詩。

以後雙親不在了,孟老師可以放眼看世界了——卻不知哪位仁兄忽悠他“農村好,一個孩子負擔”“廣闊地,大有作為”“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孟老師一聽很來勁,又很崇拜並且想效仿古代曾經隱居在鹿門山的龐德公,幹脆就在襄陽城外落地生根了。(勸孟老師、和孟老師一起歸隱的仁兄槳張子容”,他把孟老師忽悠瘸了之後,自己跑去參加進士考試,一舉得中,

等到快40歲了,到長安、洛陽一線城市一看:謔!你們城裏人真會玩!

再看看周圍能作幾首詩的朋友們不是局長,也是科長了,而自己還是農村戶口、沒有養老保險的一個“白身”,挺失落的。

孟老師打算用他這滿腹的錦繡詩文換一套華麗官服穿穿,銀魚金龜戴戴。

“哼,科舉考試不過是作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律詩——簡單!我那年更是考的‘終南之景’,正是老夫最擅長的題材!”孟浩然傲然道,滿是田園詩扛把子的王者氣概,聽得陳也是虎軀一震!

“那結果呢?”

“沒考上。”

陳成:“……”好吧,其實我就知道是這麼個結果。

“那夫子是因為飲酒誤了考試嗎?”

“那倒沒櫻”孟夫子想起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參加考試的經曆,仍然有點惋惜的樣子:“我也搞不明白為什麼,無論是當時的宰相張燕公,還是後來的宰相始興公(張九齡),都很欣賞我的詩啊?別個以作詩著稱的高官,沒有一個不感歎佩服我的——莫非考官比他們倆還要更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