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書讀百遍有發現(1 / 2)

炎黃曆4714年4月14日晚,晴,微風。蜀川省D市青竹鎮,某居民區,白色書桌前,王通拿出一本藍色封麵的線裝書,在封麵左側有一白底黑字的長方形豎條,上寫有道德經三個大字。封麵已有幾處磨損,書邊微卷角,顯然已看過多次。

王通翻到第頁,也是此書的第一章,用心抄寫:“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抄完後,閉上雙眼,默思其意:“道是可以用言語表述出來的,但它並非僅是永恒不變的道。名也是可以明的,但它並非僅是永恒不變的名。無形無名是萬物的始端,有形有名是萬物的根源。所以經常心無雜念、神清氣爽,以便觀察無形無名的奧妙;經常處處留心、聚精會神,以便觀察有形有名的端倪。無名,有名都來源於道,共同構成道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和境界,指的都是道的真理。從有形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掌握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其要有三:一為非恒,意為並非僅是永恒不變的,含有永恒的,也含變化的意思;二為無欲,是心無雜念、神清氣爽、靜中覺微、覺動不覺、宇宙全信息;三為有欲,是聚精會神、處處留心、察物象、體物質之意。”

王通睜開雙眼,鈦合金眼鏡下,露出一張鵝蛋型的臉,清秀又帶濃濃的書卷氣,一雙清澈的大眼睛,上麵有粗(hu)黑的眉毛。兩眉中間印堂微凸,像有第三隻眼一樣,不細看不會發現。雙眼下是不大不的平實鼻子,鼻子下是好看的憨厚嘴唇。再配上黑色短發,黃紅恤,淺黃長褲,紅色運動鞋,就像一個在校大學生。其實王通已大學畢業四五年了。

王通取下眼鏡,收好書。換上一雙灰白色的拖鞋,去廁所刷牙洗臉,洗腳。洗涮完畢,回到臥室,關燈,坐在床上,等腳幹透,脫掉外衣,盤坐於床上,雙腳腳心朝上,左手手心朝上,右手手心放在左手手背下,左右手拇指相扣,默誦道德經文,存想下丹田有一星雲旋轉,呼吸與星雲旋轉相配合,細而長。並配合行氣深吸則蓄,吸氣入肺,作蓄積狀;蓄則伸,由肺走上焦;伸則下,下行中焦;下則定,穩定入丹田,隨星雲順時針旋轉。定則固,使星雲穩固增強;固則萌,在增強中萌生生機;萌則長,吸氣綿長,生機綿長。長則退,無益之廢氣入下焦,過中焦、上焦,由肺排除,部分雜氣過大腸而向下排除。

隨著腹輕輕鼓凹,口鼻處有白色光霧出現,先朦朦朧朧,如熱氣升騰,後慢慢變淡擴散,隱入鼻中不見。光霧由喉入肺,經上焦、中焦,入丹田。及至丹田已不及原來十分之一大,但更顯靈動溫潤。丹田內星雲不斷旋轉壓縮,原本白色的靈氣,漸漸變淡,向中間塌陷,形成一顆圓圓的水滴狀的晶瑩剔透的能量團,約有露珠大。水滴四周均勻地分布著四條懸臂,就像四隻手,歡快地向四周抓取靈氣,由中間向臂端顏色由無色自然地過渡到白色。由於旋轉的原因,臂端的白色的氣體形成一個好看的靈氣螺旋,其外便是靈氣雲。靈氣一進丹田,就被吸收輸送到旋臂中,慢慢被壓縮成靈元液。“至虛極,守靜篤”“戴營魄抱一,能勿離乎”“萬物芸芸,各複歸於其根,歸根曰靜”“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凅,動而愈出”。經文不斷浮現,靈氣轉化變得穩固而有序,即使不用意識引導,靈元液也會自然旋轉轉化。旋轉二十七轉後,已過了一個時辰,近淩晨時分。終於進入練氣後期了,王通心想。帶著淡淡的喜悅,王通很快進入夢鄉。

次日清晨6點,王通睜開眼睛,穿上衣服、拖鞋,拉開窗簾,打開窗戶,隻見後山鬆柏青翠,上有麻雀嘰嘰喳喳,遠處是白樺樹、香樟樹、皂角樹、油果子樹、櫟樹、橡樹等,林中雜草和灌木叢生,斑鳩、喜鵲、雉雞等在林中低鳴。王通深吸一口新鮮空氣,淡淡的草木清新氣息,不再是城市中塵土厚重。快速洗漱完後,登上後山,墊一塑料墊子,閉上雙眼,雙腿盤好,存想星雲,呼吸慢慢便輕柔而有規律,及至太陽初生,朝霞紅染,絢爛多彩,一縷紫色光華被吸進鼻內,由喉入肺,經上焦、中焦,入丹田,還有原來的十分之二大,隨著水滴的旋轉,紫氣混入白色靈氣,一起朝水滴流去,但紫氣的轉化比白色靈氣慢了四倍,運功九轉後,紫氣化為頭發大的一滴靈元液。練氣九年,終於能吸收日月精華了,王通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