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互聯網(2 / 2)

這個重建的意義有點嚇人,是基於核戰爭的互相毀滅原則,保存最重要的科學資料,在戰後,進行末日重建。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米國防部門和高級計劃研究署,共同啟動了最高等級的研究計劃,投入了兩億美元才給研發出來,一直作為米國的高度機密。

在幾十年的時間不斷完善,技術上趨向成熟的同時,又顯示出了極其巨大的商業價值,91年冷戰結束,米國決定開放阿帕網,成立NSFT的主幹網絡,投入商用。

到現在也不過兩年多的時間而已,就連米國的商人都沒搞懂是個什麼玩意兒。

何況他們?

範陽笑眯眯的看著高路:“我好像有點明白了,準確來說應該叫I網。”

輪到高路犯迷糊了:“什麼硬的內的,聽不清楚。”

範陽把鋼筆拿回來,在稿子背麵寫下I,說道:“這應該就是你說的互聯網,可以建立網站,互相發送郵件。”

高路驚喜道:“對對對,就是這個,是發郵件,我是說看這英文有點眼熟呢,就是這,我跟你說太神奇了,這個絕對是前沿趨勢,我打算把它引進到中國來。”

李麒麟隻覺有點頭大,高路這人的思維跳脫也是出了名的,什麼都敢想,也什麼都敢做,但是這個跨度也太大了吧:“高總想進軍通信行業?是不是玩得太大了?”

而高路這人呢,剛剛還跟範陽冠冕堂皇,說了一堆什麼責任感,擔當之類的屁話,可多說兩句搞熟悉了,卻還挺有意思的一個人,手一拍:“你不懂,你以為這是跨行業?錯,這就是我們行內的事,嚇人啊,我總感覺把握不好,我們這個行業,會被這個硬特網給淘汰掉,必須要引起重視。”

這話說完,給範陽的震動更加深切,對高路徹底的刮目相看。

能夠洞悉低端製造業的成本危機,知道互聯網,就很了不起了,居然還看到了互聯網的盈利方式?

在這個年代,真的是太難得了。

在眼光上,甚至說跟馬雲也有得一拚了。

互聯網變現,直到很多年以後,也依然是大部份公司麵臨的難題,普通人接觸早期的互聯網,也隻是覺得這個玩意兒比較新奇,可以在網上聯絡,發郵件,聊天。

卻沒意識到他的展示價值和溝通成本。

當年的馬雲就注意到了。

馬雲出生在杭州,大學畢業後做了一名英語老師,他這人有個特點,英語特別好,被很多人稱為,可能是杭州英語最好的人。

從八十年代開始,為了適應出口型導向的政策需要,國家在大力的提倡學英語,廣播裏天天都放,到處都鼓吹學英語是走向成功的捷徑,導致了八十年代的英語熱,英語的培訓機構更是多不勝數,從三歲小孩到五六十歲,到處都看得到手捧英語教材讀書的人,很多人都靠自學成才。

馬雲,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初中輟學,當過服務生,洗過碗,蹬過三輪車,在職場吃盡苦頭,很快就意識到幹工作並不適合自己。

因為他這幅尊榮沒人肯要啊。

這幅心酸誰人知?

1977年恢複高考,各大院校開始招生,他是被徹底搞怕了,就決定去考大學。

初中輟學,打了幾年工,卻突然想去考大學?

這在現在看來,無異於癡人說夢,但在那個年代是很正常的,由於高考中斷了幾年嘛,那幾年的高考條件寬鬆,隻要有一門專精,就可以考上大學。

於是他一邊打工一邊自學,82年參加高考,那年他18歲,沒考上,數學隻得了1分。

83年繼續,又沒考上,數學實在太太太,太差勁了,隻考了19分。

是,你需要一門專精,但其他的科目也不能太過離譜啊。

這都不叫偏科那叫智障。

84年又考,這回就考上了,把數學幹到了89分,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外國語專業英語係。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