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電子電器(2 / 2)

到了城隍廟,已是下午四點多鍾,可沒想到的是,這邊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人山人海,摩肩擦踵,人流密度跟早上的荷花池幾乎不相上下。

沿街的商鋪擠得水泄不通。

到處都是賣磁帶的,拉住宿的,原以為價格會便宜一些,結果價格比大發還貴,講價還差點挨打。

90年代,正是電子電器崛起的年代,半導體,電子管,集成電路板,隻要是和電子沾邊的,幾乎都是搶手貨。

每一樣產品的問世,都能造就無數的財富神話。

而所謂的中國製造,這個標簽,到大多數是電子產品打上的。

88年,國家正式允許在職的科技人員對外兼職,號稱星期六工程師,這一政策極大的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特別是電子產業,隻要肯出錢,廠也能請來清華北大,理工大學的教授,國營大企的高工,甚至廠長來給你指導生產工藝。

以前都是不行的,國家花了那麼多精力培養出來的人才,去給私人企業指點工藝,那就是挖社會主義牆角,甚至可以你叛國了。

也引發了第二輪的高級知識分子下海熱潮。

經商,辦企業。

9年是第三輪,國家公務員也允許停薪留職,鼓勵下海創業。

後世的很多互聯網巨佬,都是9派,但集成電路的大佬很多卻是88派。

傳統行業大多是8派。

有一定的代表性。

曰本的電子產品,在後世,大家都知道主打質量,高品質,高成本,走高端路線,這是為什麼?

並不是曰本就喜歡這樣做,完全是被逼的。

中國的研發力量,或許不如國外。

但中國的拷貝力量,全世界加起來也比不上。

什麼都能仿,什麼都敢仿,工藝雖差,但外觀仿得你廠家自己都不得不佩服。

就好比智能手機麵世那幾年,國內的山寨機在非洲,東歐,東南亞,甚至北美,墨西哥那些地方,通過各種渠道過去,幾乎是產品轟炸。

被逼的。

在低端產品這一塊兒,沒有任何國家敢和中國製造杠。

前世的範陽,就曾經手過無數的電子產品,這塊兒產業水很深,投機取巧的地方特別多。

高仿,翻新,換個殼子就當新的賣,廣州番禺有個電子村,那裏的農民都會燒烙鐵,焊電阻電容。

低級的電子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但挺能糊弄人。

就好比一個音響,裏麵就一塊分頻器,幾個喇叭,隻要買對了型號,功率匹配,是個人就能組裝。

自己拿鋸子,釘子,也能加工一對箱體。

噴漆,打蠟,再做兩個把手,想貼什麼牌子隨你高興。

是非常優質的貿易對象,而且是真正的暴利。

這就是科技的生產力。

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的區別。

範陽對這一塊兒算是輕車熟路了。

既不吃驚,也不過多停留,以後有的是機會插手。

看看色不早了,采購了1台隨身聽,幾百盤磁帶,10多台俄羅斯方塊機,拉著還想啥都要買買買的缺一門,趙光明。

驅車兩個多時。

終於趕在黑之前。

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