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兒時玩伴(1 / 1)

故事永遠是故事,也許真,也許假。就像去尋找永生一樣,是真,是假,誰又能的清楚呢

從古至今多少帝王尋找長生之路,從秦始皇到清乾隆。哪個帝王不想長生不老。哪個不想一統萬年呢。然後最後都是塵歸塵土歸土。一切皆是空。難道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場虛幻嗎?

我叫黎書亭出生在198年的津。

津是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起的。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為王。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在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

朱棣為了與朱允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曆史上的“靖難之役”。1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在140年攻入當時明朝的首都南京,登上了子寶座,改年號為“永樂”,他就是後來在中國曆史上非常有名有建樹的“永樂大帝”。

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讚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了“津”二字,意為“子渡津之地”,“津”在古漢語中是“渡口”的意思,津由此得名。關於這一法,是有上述史料為依據的。

津人把城區叫成老城裏,老城裏隻的是東門裏,西門裏南門裏及北門裏。據當年是城牆的所在,可我出生的時候早已沒有了。我就出生在東門裏一個普通的家庭裏,媽媽是家裏的長女,在津有個習俗就是孩子都有姥姥帶。而姥姥就是外婆的意思。這也是津的一個特殊習俗吧!

老城裏的人非常樸實,見麵就問吃了嗎?一句打招呼的話卻顯示格外親熱。有事沒事都給上幾句,鄰裏之間更是親如一家。津的胡同很多,一條接著一條,從橫相通。生人進去保準您出不來。我就在經司胡同裏出生到記事。

我姥姥的鄰居是個道士,在過去就是驅邪避凶,幫人算命,幫死人下葬。然後解放後破四舊,早就不許有妖魔論了。故而津人成這樣的人叫做大了{lia三聲}。大了就是幫有喪事的人家全權處理殯葬事宜。要起津殯葬規矩那可是多大的不得了,而姥姥的鄰居就是這個道士家庭算的上這行業的佼佼者。我們都叫他木三叔,他有個孫子叫木森,我和他一直很要好,玩在一起,吃也不分開。。

從我就老愛往他家跑,一是我喜歡聽木三叔給我講一些奇奇怪怪而我又不怎麼能聽動的故事,二當然是找木森去玩咯。可是木三叔每到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許木森出門,也不許外人進去。聽姥姥他家的這規矩一直都這樣。可具體因為什麼卻從不對外人。我就問姥姥我怎麼從沒見過木奶奶呢,姥姥笑著對我道,別是你,就算你姥姥我都沒見過,木爺爺是40多年前搬到這的,那時候身邊帶著個男孩就是木森的爸爸木林。一直是他們爺倆生活。我們也問過怎麼沒見木奶奶,可每次問木三叔都很凶的樣子回答我們:你想幹什麼,不該問的就不要問,如果打擾我們,請你以後不要來了。

姥姥囑咐我不要問,不要多嘴。我知道了,我去玩咯。話雖這樣。可我心裏老是想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