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段時間對於文化傳播係統的摸索,楊非自以為還是掌握了不少東西的。
先說精神文化方麵。
首先,不管你傳播的究竟是什麼,總會讓別人產生一點點情緒上的波動,這就是傳播的意義所在,同時,這又分了幾個方麵,大致分為好的與壞的,壞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人的同情、憐憫、悲傷等等,可惜,終究太狹隘了,而好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人的情感波動就比較多了,忠義理智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
太多了,可惜的是,雖然種類很廣,卻不容易獲取,原因在於當代社會的自媒體太多了,世人潛意識有很強的抵抗性。
不過既然楊非已經選擇了道路,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第二點,那就是途徑,楊非發現,隻要是與他相關的,就都可以賺取傳播值。
以前網路上傳播的全是關於楊非的新聞,楊非某天試了一下,轉載了一篇致敬優秀品德公民的新聞,依然獲得了不菲的傳播值。
也就是說,主角不是楊非本人,依舊可行。
這樣就好,至少選擇麵寬廣了許多,不用楊非在以身試險,搞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新聞了。
第三點,文化傳播是有局限性的。
當麵傳播,每個人貢獻度的傳播值會大很多,一傳十,十傳百,雖然基數大了許多,但是每個人貢獻的傳播值也會隨之減少很多。
或許,這是係統設定的平衡策略。
或許,事情的傳播本就該是這樣,畢竟傳播太長太廣必然會衍生“失真性”。
楊非倒也能完全接受,這事說起來複雜,可實際卻簡單,就好比某人要結婚了,親自上門送請柬邀請你,這顯得真誠,必須去啊。可要是通過四五個渠道散播結婚消息,或者借別人之口轉述,那去不去就不一定了!
這也解釋清了,當時關於楊非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知情者不下千人,可貢獻的傳播值也就剛夠一次抽獎而已,當時楊非還擔心呢,這麼大的傳播性就這點傳播值,那讚一次抽獎不得到猴年馬月去了,實際到現在一看,沒那麼簡單。
第四點,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不同的人能提供的傳播值不一樣,簡單試驗後發現,年齡越大或者身份越高的人,提供的傳播值越高。
不說別的,就老錢,已經在楊非這裏貢獻文化傳播值不下一千了。
這點也算是幫助楊非確定了以後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給他吃了一劑定心丸,至少讓他明白,傳播值的獲取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說不定以後遇到位大人物,單人就能貢獻一次抽獎呢?
上麵是精神文化的傳播,再說說物質的。
在楊非的猜想中,精神傳播畢竟虛無縹緲,物質傳播要更實在些,可能賺的傳播值要更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楊非現在如果學了長安古樂,開班演唱,台下坐滿了觀眾,每個人不得給他貢獻個幾百上千啊!
隻可惜,係統隻給他東西,不給他技能,所謂“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楊非是注定吃不上這碗飯了。
他手裏就有兩件東西:算盤和長安城汙水排泄輿圖。
算盤不用想了,屁用沒有,楊非原本以為會有反轉,畢竟是係統出品,可惜,那天被楊非拿出來一看,普普通通,一絲反轉也沒有,氣的他又把算盤給塞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