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劉辯許諾,允許曹昂的歸附,使曹昂為兗州刺史,管理兗州事務,荀彧為山陽太守,其餘人也各有封賞。
至於曹昂提出的將夏侯惇、典韋、許褚等人放回濟陰這一要求,劉辯暫時並未答應。
畢竟此三人皆是勇將,得一人便如虎添翼,曹昂新降,劉辯又怎會輕易放其歸去。
若曹昂得到三人後複判,劉辯豈不是給自己製造麻煩嗎?
至於夏侯淵、李典兩人,兩人先降於曹昂,劉辯依舊使其駐守河間國,並未調撥給曹昂。
畢竟,劉辯今後的目的是削弱曹昂,而不是使曹昂更強。
在荀彧歸去時,劉辯亦差董橫隨行,作為他的使者吊唁曹操,並叫董橫傳話給曹昂,言他與曹操也算是舊識,雖然曾經作為敵手,卻也對曹操非常敬佩,對於曹操突然故去表示深切的同情與遺憾,早先曹操欲置他於死一事,也隨著曹操故去而作罷,劉辯自己非常看中曹昂,希望曹昂能夠從傷痛中走出來,繼承曹操的衣缽,顯示出他對曹昂的善意。
雖然隻是一些客套之言,但也有一些真摯之語,劉辯對於曹操,還是有一些佩服的。
三日之後,劉辯再次率軍進攻頓丘城,雖然仍舊沒能取得任何戰果,劉辯卻是發現了一些異常。
兩戰下來,關羽根本就沒出過手。
這實在是有些太反常了,哪怕是戰事焦灼之時,關羽也隻是在指揮戰鬥,劉辯看得非常真切。
不知關羽到底是不屑於現在參與戰鬥,還是另有隱情?
劉辯更傾向於後者,因為關羽作為主將不參與戰鬥,是完全說不通的,再加上前一陣田豫敗給趙雲後,關羽也並未出擊,為劉備軍找回麵子,實在是說不過去。
於是,劉辯再次引軍退走,佯裝去濟陰支援曹昂,暗中卻差了一些人到頓丘和濮陽打探消息,想知道關羽早先的傷情究竟是怎回事。
另一邊,張邈聽聞曹昂已經歸附強大的劉辯,知道曹昂一定會請劉辯為曹操報仇,張邈自知不敵劉辯,心中生出許多怯意,不敢再進攻曹昂,想要尋一個盟友對抗劉辯。
思來想去,他最終決定投效關羽,結果使者卻是被關羽從頓丘罵了出來。
關羽根本不願接受張邈這種弑主之人的投效,還言一旦結束與弘農國戰事,定然要將兗州數郡完全攻下,若張邈知道羞恥,自己尋個沒人的地方自己了結,關羽倒是願意給張邈一個體麵。
張邈收到消息後大怒,斥道:“關雲長欺人太甚,某誠心投效,其卻這般言語,休怪某不客氣。”
隨後張邈喚來幾個心腹將士,對其耳語一番,眾人表情凝重地點了點頭,各自散去。
然後張邈又仔細思考了一番,派使者往董雲營中而去,想要與董雲進行合作,算是投效到呂布陣營中去。
其實,張邈也沒有多少選擇了,劉表、袁術、孫策太遠,近處隻剩下呂布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