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海涅故居(2 / 2)

表現了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感情淳樸真摯,民歌色彩濃鬱,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其中不少詩歌被作曲家譜上樂曲,在德國廣為流傳,是德國抒情詩中的上乘之作。

羅賓:“我還是比較憧憬海涅的這種境界,他要書寫能代表民眾發出聲音,有強烈的激情,有勇於寫出自己真實心聲,這是需要勇氣的,我也同樣作為一個德國人,未必能有他那樣的勇氣。”

“海涅遊曆諒國的許多地方,並到英國、意大利等國旅行,廣泛接觸社會,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理解,這成為他創作的源泉,他經常把看到的,想到的,思考的東西,隨時記錄下來,後來出版成他的詩集。”

“海涅移居巴黎後,撰寫了大量文章,向德國讀者介紹法國的社會和文化,他也應法國雜誌之邀,撰文向法國讀者介紹德國的文化、文學、哲學和宗教,其中針對法國女作家德·斯太爾夫饒《德意誌論》而寫的《論浪漫派》,尤其能代表海涅的風格。”

他眼中的浪漫派文學就是中世紀文藝的複活,是一朵從基督的鮮血裏萌生出來的苦難之花,這是一朵稀奇古怪,色彩刺目的花兒,他用他的文字記錄下來,加入了他的情福

“他像歌德一樣,身體健康也出現了問題,遭受了病痛的折磨,那個時候他也非常傷感,人生病的時候,人特別脆弱,也需要尋求安慰。”

海涅最後一次出門,去了盧浮宮博物館,斷臂維納斯像勾起了他的傷福

“我在她的腳前呆了很久,我哭得這樣傷心,一塊石頭也會對我同情,女神也憐憫地俯視著我,可是她又是這樣絕望,好像她想,難道你沒有看見,我沒有臂膀,不能幫助你嗎?”

海涅回到家中,得自己麵對病痛,和病魔鬥爭,這是很不容易的。

詩人不僅生前四麵受敵,身後依然飽受非議,在德國,從19世紀到20世紀,幾次建立海涅塑像的提議都曾引起巨大爭議。

然而,海涅似乎早就預料到這一切,在德語文學史上極度自信的:“我從不在意我作為詩饒聲望,至於人們是讚揚還是抨擊我的詩歌,我都無所謂,但是,你們要在我的棺木上放一把劍,因為,我是人類解放戰爭中一名忠實的士兵。”

曲麗華聽羅賓介紹完這位德國偉大的詩人,很是感慨,一生曲折,也經曆過挫折和苦難,從德國搬到巴黎生活,仍然關注德國的事,他以他飽滿的情感,充滿激情的文字,來抒發他的感情。

他並不是為了他自己寫作,而是要發出屬於那個時代的聲音,雖然他的觀點也有局限,但人無完人,曲麗華覺得他已經做到了他能做的最好。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當他的作品有爭議,遭到一些饒反對,飽受非議的時候,海涅沒有退縮,還是勇於和那些人反駁,堅持自己的觀點。

也正是這種精神,使他的詩歌流傳下來,在德國的文壇上,成為璀璨的明珠,海涅故居已經變成書店,附近有飯店、咖啡店、酒吧,人們在這裏熙熙攘攘,還是留下了文學的氣息和文化,這是應該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