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往反方向移動,開始擠壓古地中海海床,使得歐亞大陸壓在古地中海的上方,板塊的邊緣在新生代的漸新世與中新世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
“在這次擠壓中有幾個板塊的位置移動,形成地中海附近獨特的地質特征,包括比利牛斯山、意大利的阿爾卑斯山、向西移動的安那托利亞與希臘的山脈及島嶼,這種擠壓與造山運動持續到現在,導致山脈每年持續上升與火山活動。”
“所以火山活動,就會發生變化,我們上地理課的時候,老師們都有講過,我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地球一直在變化之中,山脈、河流、平原、海洋,大自然和諧共處,經過很多年才會形成這樣的樣子。”
“在歐洲的北部,北海海盆是在三疊記與侏羅紀時形成的,直到都還現在沉積物仍繼續堆積,在阿爾卑斯造山運動與北海海盆沉積之間的區域,地勢仍然比較高,包括阿登、埃菲爾山與孚日省。”
“在始新世之後,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在這個區域造成了一個N-S裂口係統,這個裂口主要是由位於德國東南部、法國東部的上萊茵地塹與德國西北部、荷蘭東南部的下萊茵灣。”
“在中新世的時候,一個河流係統在上萊茵河地塹發展起來,它繼續往北流,被認為是最早的萊茵河,在這時期,還沒有任何支流流入萊茵河,反而隆河與多瑙河的分水嶺從阿爾卑斯山北側流走。”
“德國阿爾卑斯山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山脈,也就有了然的一個保護的屏障,想要入境,必須越過阿爾卑斯山脈,才可以,阿爾卑斯山脈比較高,是德國最高的山脈,也是有優勢的,有山有水,風景才好,還有很多的旅遊景點,也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阿爾卑斯山是萊茵河的分水嶺,原先並非如此,也是在很長的時間慢慢才形成的,下麵我就給大家講一講這樣的形成過程。”
“在中新世時,萊茵河的分水領隻有到埃菲爾山與韋斯特林山的南部,大約位在阿爾卑斯山北邊的位置,然後流入萊茵河,不過摩澤爾河則尚未成為萊茵河的支流,阿爾卑斯山北麓則往多瑙河注入。”
“萊茵河憑著河流襲奪往南延伸,並導致它的支流持續增加,在上新世時期,萊茵河已經靠著河流襲奪達到孚日山脈,包括摩澤爾河、美因河與內卡河都成為它的支流。”
“阿爾卑斯山北部則是隆河的流域,萊茵河在更新世早期時,已經將現在大部分阿爾卑斯山原本流入隆河的河川納入流域之中,包括阿勒河在內,從這個時候開始,萊茵河流域擴展到博登湖上遊,而美因河的上遊與孚日山脈也已經成為萊茵河流域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