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三個大章是故事背景,本想以段穿插在故事之中交代,可這段曆史又太亂了,卻又奇怪的一脈相承。若是不連貫的看下來會很難理解其發展脈絡,對後續故事的情節也會產生疑惑,這才整理了一下,雖然是明性的文字並不枯燥,多謝觀賞。)
五代十國的亂世究竟是怎麼形成的,還得從大名鼎鼎的唐玄宗起,想那李老三年紀輕輕就和老姑太平公主一起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了韋後集團,立老爹做了皇帝。
沒安生幾年他又發動先政變,幹掉了老姑架空了老爹,正真的掌握了一個皇帝該有的實權。經過一番撥亂反正、勵精圖治,大唐江山蒸蒸日上,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成就曆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
李老三自然一代人傑,可他終究是人,是人就難免心生怠惰驕傲自滿。已經一把年紀的李老三開始縱情聲色生活日漸奢靡,宮裏三千佳麗還不夠偏要收了兒媳。
扒灰這事兒雖不露臉,倒也符合老李家的家風來算不得什麼大事,也影響不了大局,可是政治上犯糊塗那就要了老命了。
聽信寵妃挑撥冤殺了太子李瑛和另外兩個兒子不,還一連任命了李林甫、楊國忠兩個奸相,最不該的還是收了安祿山這個幹兒子。
這個會跳胡旋舞的胖子極得楊幹娘的歡心,李老三也十分器重,讓他兼任三鎮節度使,當時的大唐總共隻有九個藩鎮,安祿山一下子就兼任了三個,可見李老三對他有多麼的信任。
當安祿山叛亂造反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李老三一開始還不相信,認為是楊國忠的對安祿山的誣陷,直到他的“祿兒”帶著二十萬大軍兵臨潼關,李老三才拉著楊玉環急慌慌的從華清池跳出來逃亡蜀中……不,是“西征”蜀中。
此時的李老三已是年老體衰,早就沒了年輕時的雄心壯誌,“西征”的路上他並沒有得到什麼,反而失去了太多,江山、皇位、心愛的女人,注定了悲劇收場的人生。
大唐用了七年的時間才平定了安史之亂,可是卻產生了一個副產品——眾多的藩鎮。
藩鎮在安史之亂前就已經存在,不過多設置於邊疆數量也不多。安史之亂發生後,為了能夠有效的對叛軍進行打擊,藩鎮也跟著擴展到了內地。
到藩鎮,大家頭腦之中少不得會出現“割據”“國中之國”“叛亂”這樣的字眼。其實不然,唐王朝的中央朝廷對藩鎮的影響力是相當大。
藩鎮同樣要向中央朝廷交稅,藩鎮的所有官員朝廷都有權任免,藩鎮依舊要推行朝廷頒布政令,遇到戰事一樣要接受調遣出兵,即便是河朔三鎮這樣時常叛亂的刺頭也不例外。
也許有人要問了,既然大唐朝廷對藩鎮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為何還會逐漸衰弱?
原因很簡單,眾多藩鎮的存在消耗了大量的資源,之前向朝廷交十貫錢賦稅的地區,在藩鎮出現後可能隻交三貫錢、兩貫錢,或者象征性的拿幾個銅錢孝敬皇帝,更甚者一個銅錢都不交還添亂。
同樣的一塊蛋糕藩鎮吃的多了,中央朝廷吃得自然就少,大唐隻能靠著藩鎮勢力薄弱的江南地區的賦稅,供養著駐守關中的神策軍維係著最後的體麵。
至於為什麼不來一次徹底的削藩,因為不能也不敢!大唐建立之初實行的是西魏就有的府兵製,上馬為兵,下馬為農,普通士卒巴不得回鄉種地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
可是寶年間,府兵製因著土地兼並被已經破壞殆盡,而改用了募兵製,藩鎮的大頭兵不是安史之亂中歸降的叛軍,要麼就是招募的流民,他們沒有農人的質樸,反倒是一個個的桀驁不馴滿身匪氣。
沒有深入了解過這段曆史的人常常以為,節度使和藩鎮的兵將穿一條褲子跟朝廷對著幹,其實大錯特錯。藩鎮的大頭兵對誰當皇帝並沒有多大意見,反倒是非常在意節度使誰來當。
看一個數據就明白了,從唐朝中後期到五代結束,在藩鎮一共發生了近三百次的兵變,其中二十多次是反中央朝廷的,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衝著節度使的去的。
不讓老子喝酒賭錢搶女人就收拾你丫的,大頭兵們把節度使趕跑了,讓朝廷再派一個會來事的,或者大家夥再推舉一個知根知底的當頭兒。
就是因為雙方關係緊張,以至於節度使不敢使用藩鎮的士卒做親兵而是另置親兵,稱之為後院兵,這些親兵貼身隨扈,出入臥內,宿衛於內宅,就是防著睡夢中被藩鎮的大頭兵給砍了腦袋。
當然,節度使和藩鎮兵將的關係太好也是麻煩,大頭兵們會覺得這哥們兒不錯,要不讓他當皇帝,你當宰相我當太尉,也光宗耀祖不是。
造反哪裏是那麼好玩的,並不是每個節度使都想冒這個風險,免不了帶著自己的後院兵的跟藩鎮的大頭兵幹上一場。當然了,借著藩鎮之勢趁機割據,成就一番帝王基業的節度使同樣比比皆是。
如果一定給藩鎮定個性,那就是從下至上的不配合不服從,直到唐末的那二十年才是真正的割據。
藩鎮也並非一無是處,存在必合理,比如東南的藩鎮為朝廷提供稅賦;邊疆藩鎮負責對外作戰;中原藩鎮可以遏製河朔、屏障關中、溝通江淮。如此一來,各個藩鎮和中央朝廷之間形成了一個結構緊密又相互製約的整體。
都宋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下,那麼唐朝與便是朝廷與藩鎮共下,朝廷、藩鎮和州縣形成一個牢固的三角關係,這才讓大唐在安史之亂後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國祚。
不過藩鎮終究是寄生在大唐身上的良性腫瘤,不斷的抽取大唐的精血,大唐隻會一步步的衰弱下去,縱然唐朝中後期也有明君能相,頂多讓大唐回光返照一下而已。
自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一起,這煌煌的盛世便注定便跌入曆史的拐點,一去不複返……
唐末政治腐敗,君王昏庸,最可怕的是宦官專政,這群沒了卵蛋的家夥可以隨意的殺害廢立可汗的子孫,子和朝廷在藩鎮眼中越發沒有威望,自身也就更加的不受節製。
不過大唐就像是打不死的強,即便有龐勳起義將東南財賦之地攪得一團糟,她依舊堅挺的活著,不得不真的是個奇跡。
直到齊魯大地上的兩個私鹽販子的出現,終於徹底的動搖了大唐統治的根基,也讓藩鎮這些良性腫瘤迅速的癌變。
這二人自然就是王仙芝和黃巢了,唐僖宗乾符二年,關東大旱,官府仍舊強征賦稅、強製徭役,百姓走投無路隨王仙芝起義造反,黃巢隨之響應率眾與王仙芝會師於曹縣,龐勳舊部以及百姓蜂擁來投。
數萬起義軍橫掃山東、河南、江淮、湖北等地,發展迅速聲勢浩大,強悍的唐軍也一時奈何不得。
不過王黃二人理念不同,王仙芝想的“殺人放火受招安”,黃巢則是想“他年我若為青帝”,道不同不相為謀二人最終分道揚鑣。
王仙芝幾次三番的招安不成,最終兵敗身死。黃巢則是開始了“長征”,在唐軍圍追堵截之下,衝大將軍從河南衝到江南,從江南衝到福建而後進入廣東。
廣東是個好地方山高皇帝遠又有海貿之利,可惜北方士卒不耐南方濕熱多患瘟瘴,隻好率軍北歸“以圖大利”。
這一去,黃巢當真是一飛衝,經廣西、湖南、湖北、江淮、河南,一路上勢如破竹攻洛陽、克潼關、抵灞上、騎馬入長安,終於實現了當年落第時“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夙願。
唐僖宗廣明元年,黃巢在含元殿稱帝,建立大齊,年號金統,一切都是如此的順利,一個新的帝國冉冉升起,然後……迅速的隕落。
黃巢在稱帝之前號稱“百萬都統”,其實他從未真正的統治過某一地區,走到哪裏便搶到哪裏,就算搶遍了半個中國,其本質上仍是流寇。
眼看著要進長安城了,意識到自己要當皇帝了,這才讓嚴整軍紀約束部眾,進城之後對百姓倒也秋毫無犯,還向他們分發財物,很得百姓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