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敘述的,是春秋時代二百七十年間(B7——B45)的曆史,該段曆史始於魯隱公即位,終於趙魏韓三家分晉。
人們盡可以用最美好的語言讚美周王朝。周朝是中華文明之母,中華文明如果沒有經曆過兩周時代,或許會形成另一種文明;不但思想、製度和禮儀有所不同,甚至會使用另外的文字、語言和姓氏。
春秋時代是周王朝從“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子出”到“禮崩樂壞,下大亂”的過渡時期。諸侯、大夫們一手玉帛、一手利劍,使團和軍隊穿行於華夏大地。
列國之間既有頻繁的戰爭,也有難得的和平;繁華的城市朝夕之間被摧毀,但是更多的城市被建立起來。
地位和勢力都不能成為保命的護身符,反而會給位高權重者帶來巨大的災難。公卿大夫橫死族滅的情況屢見不鮮;君主成為危險性最高的職業之一。某位國君前一還在廟堂中發號施令,後一就可能挺屍在宮廷裏或隨便什麼地方。
魯隱公是位不得善終的君主,他的死亡給春秋大戲拉開了悲劇性的序幕。春秋的結局也是悲劇性的:齊國的君位被異姓大夫篡奪;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吳國幹脆被滅掉了;魯、鄭、宋等國家君權旁落。舊的秩序土崩瓦解,新的秩序尚未建立;社會秩序崩塌,動蕩而黑暗。
但是,漫長而繁雜的春秋史總結起來隻是在敘述兩件事:一、人是怎樣活過的;二、地主是怎樣煉成的。
周平王東遷之後,鄭國便成為名副其實的華夏新貴。春秋伊始,鄭莊公平定了弟弟太叔段發動的叛亂,從此牢牢掌握了國家政權。
繼而,鄭國人就把中原攪得昏黑地:鄭國人伐衛、伐宋、伐許、伐戴、伐……,二十幾年間鮮有敗績。更有甚者,鄭莊公竟敢公然挑戰王權,以一國之軍擊敗王師與諸侯聯軍,使得“禮樂征伐自子出”正式退出曆史舞台。
正當鄭國漸入佳境、顯露出中原霸主的跡象時,鄭莊公去世了。之後,鄭莊公的兒子們為爭奪君位大打出手,三任君主被殺,國家走上了十幾年的分裂道路。
而此時,東方大國齊國卻結束了短暫的內亂,齊桓公最終登上君位。鄭國人眼睜睜地瞅著齊國一步步邁向霸主的寶座,卻苦於深陷內亂的泥潭,無法阻擋齊國人前進的腳步。
在太行山以西,曲沃武公在去世的前一年終於結束了晉國七十餘年的分裂狀態:他率領曲沃軍攻陷了祖國的都城,占領了君主的宮殿,並把末代冀侯趕下君主寶座,自己坐了上去。
晉武公的繼任者晉獻公是位偉大的開拓者,這個戰爭販子四處點燃戰火;他在有生之年消滅了十數個國家,為晉國稱霸華夏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河西的秦國在周平王登基時才由王朝附庸升級為國家。由於西周東遷,河西遼闊的地域出現了巨大的勢力真空,秦國不斷通過戰爭手段迅速擴大國土麵積,一躍成為西方大國。
南方的楚君熊通宣布不再承認西周政權並自立為王。隨後江漢一帶眾多的姬姓國家和申國、息國都被楚國被滅掉了,所以當時才流行一句話,叫“江漢諸姬,楚實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