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朱提督走馬上任(1 / 2)

詩曰:七尺龍蟠皂線絛,倭兒刀掛漢兒腰。向誰手內親捎得,百遍衝鋒滾海蛟。

本書開篇,的大明曆史上的一位抗倭英雄的故事。大明嘉靖年間,一位官員受命赴溫州府上任,這位官員大名朱紈,字子純,號秋崖,蘇州府長洲縣人。正德十六年進士,曆任景州知州、開州知州、南京刑部員外郎、四川兵備前使、廣東左布政使。嘉靖十五年,在四川兵備副使任上,配合副總兵何卿平息地方叛亂。嘉靖二十五年春,提升為右副都禦史,調往贛州府任江西巡撫。嘉靖二十六年,朱紈以“右副都禦史、浙江巡撫、閩浙海防軍務提督”的職務調任浙江。由於朱紈擔任著閩浙海防軍務提督的職務,朱紈不得不選擇溫州府作為駐地,因為溫州府基本上處在東南沿海海防的中心地。

原來這一次朱紈的調動,起因於巡按禦史楊九澤給嘉靖皇帝的一篇奏折。嘉靖二十六年六月,巡按禦史楊九澤上奏:

“浙江寧、紹、台、溫皆濱海,界連福建福、興、漳、泉諸郡,有倭患,雖設衛所城池及巡海副使、備倭都指揮,但海寇出沒無常,兩地官弁不能通攝,製禦為難。請如往例,特遣巡視重臣,盡統海濱諸郡,庶事權歸一,威令易行。”

皇上讓大臣們討論,都楊九澤的建議好,於是皇上征求大臣們的意見,派誰去閩浙主持海防軍務。光祿大夫、上柱國、當朝首輔夏言曰:“稟陛下,現任右副都禦史江西巡撫朱紈頗懂軍事,有鎮守海疆之才,堪當此任。”都督僉事何卿附議。

皇上龍顏大悅,當即下詔,詔命右副都禦史江西巡撫朱紈領浙江巡撫、閩浙海防軍務提督,兼製福、興、漳、泉、建寧五府軍事之職。

夏言字公謹,漢族,貴溪人正德十二年登進士第。初授行人,後任兵科給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負。嘉靖皇帝繼位後,夏言疏陳武宗朝弊政,受世宗賞識。裁汰親軍及京師衛隊冗員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莊田,將其全部奪還民產。他豪邁強直,縱橫辯博,因議禮而受到皇上重用,升至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不久加封少師、光祿大夫、上柱國,成為當朝首輔。皇上對夏言是言聽計從。

朱紈收到朝廷的調令後,及時辦理了調離手續,冒著六月酷暑,於嘉靖二十六年六月二十日帶著家眷離開了贛州府,踏上了去溫州府的征程。句實在話,朱紈很不情願離開贛州府。朱紈舍不得離開贛州府,一來是因為贛州府有著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曆史文化,永遠也看不夠的美麗風景;二來是因為贛州府淳樸善良的人們。

一路上,一幕幕美麗如畫的畫麵在朱紈的腦際縈繞:那綴有數以萬計的銘文磚的古城牆讓人永遠也看不夠,那通岩石窟、文廟、古瓷窯遺跡、慈雲寺慈雲塔、八境台,更有那紀念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鬱孤台。由於辛棄疾在贛州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時題寫了名作《菩薩蠻?鬱孤台下清江水》一詞,鬱孤台從此名揚海內。還有北宋熙寧年間知州劉瑾在章江上架設的第一座浮橋--西津橋;南宋乾道年間知州洪邁在貢江上架設的東津橋浮橋;淳熙年間知州周必正在鎮南門外的章江上架設的南河浮橋。還有那宋代劉彝在熙寧年間主持修建的福壽溝、贛州城南的崆峒山,以及那自己剛剛離開的道署衙門等等。

朱紈又想起自己這一次調動工作的情況。朱紈很清楚,自己這一次由贛州府調往浙江擔任浙江巡撫、閩浙海防軍務提督的職務,一定是夏言與何卿的舉薦起了作用。朱紈了解夏言與何卿。十一年前,自己以兵備副使的職務配合副總兵何卿平息鬆潘茂州及長寧諸堡叛亂,立下了戰功,何卿受到朝廷嘉獎,提升為鬆潘巡撫,自己也得到提升。朱紈知道,自己得到提升是夏言與何卿的力薦,使自己升為南贛巡撫,這一次又力薦自己擔任浙江巡撫兼任閩浙海防軍務提督。

朱紈想,雖然夏言與何卿舉薦自己是好意,當官的人誰不希望職務得到提升呢?但是朱紈卻感覺夏言與何卿把自己害苦了。朱紈很清楚,在目前局麵下,浙江巡撫兼任閩浙海防軍務提督是一個苦差事。朱紈知道,在本朝的近兩百年間,東南沿海的倭寇侵擾問題一直困擾著大明朝廷,而目前東南沿海的倭寇侵擾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這這個時候去擔任浙江巡撫兼任閩浙海防軍務提督,幾乎可以是把自己擺放在爐火上,稍微出點岔子就會鬧出大問題,甚至丟掉官帽或者是掉腦袋。

但是朱紈還是做好了心理準備,既然皇上把這個苦差事交給自己,自己可絕不能做縮頭烏龜,哪怕掉了腦袋也要大幹一場。朱紈想,在抗倭鬥爭中做出一點貢獻會有曆史意義的,讓千秋萬代的大中華子民都知道,明朝有個朱紈是抗倭英雄,那是多麼光榮的啊。

朱紈一路胡思亂想著許多問題。從贛州到溫州將近兩千裏路程,經過半個多月的日行夜宿,朱紈於七月初六趕到了溫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