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斥候陸續回報,不僅塔山附近的清軍撤離,就連海州也是一座空城。
陳友龍站在大帳之中,聽了斥候的稟報,不禁沉吟,“殿下雖然派遣黨守素率領一萬將士,在大淩河立寨,但是卻並沒有完全切斷清軍糧道。現在清軍的糧食,應該還能吃一段時間,不知他們為何會突然撤退。”
軍帳內,前軍的參軍們圍在沙盤前,一時間,也無法得出答案。
“都督,會不會是清軍設下的陷阱?”參軍謹慎道。
陳友龍在帳中來回踱步,半響,忽然道:“先報知謝都督和殿下,再令張光翠部、李企晨部,向本督靠攏。”
一日後,海州城。
城門大開,拒馬放在城門兩邊,城門前的道路上,四處散落著清軍丟棄的物資,還有癱瘓在路旁的大車。
陳友龍騎在戰馬上,徐徐進入城池,隻見城中街道兩旁屋宅殘破,城中空無一人。
~~~~~~
朝鮮,王京。
領議政府邸。
趙銘除了是吳越王,還是朝鮮國的領議政,也就是宰相。
在關外進入對持局麵後,趙銘將前線戰事指揮權,依舊交給謝遷,而後乘船到了朝鮮。
這時,趙銘來到朝鮮,已經有兩個月的時間,逐漸理清的朝鮮的現狀。
此前,趙銘對於朝鮮一地的興趣並不大,不過隨著吳越國地盤的擴張,急需要大量人口,朝鮮才逐漸重要起來。
眼下趙銘將要收取遼中,而關外氣候寒冷,江南百姓難以適應,且江南富裕,百姓不願意離開江南,冒然遷徒,恐怕難以開發遼中,還會激起民憤。
因此趙銘準備就近動用大批朝鮮人,作為開發遼中的主力。
但是這樣一來,趙銘又有些擔心,大量朝鮮冉遼中後,會影響漢人對遼中的控製。
另外,趙銘開拓台灣和南洋時,同樣動用了大量的朝鮮人和倭人。
現在,吳越國實力強大,這些朝鮮人和倭人,不敢怎麼樣,一旦吳越國出現問題,這些人就是不穩定因素。
為百年計,為後世計,趙銘以為要消除這種不穩定因素,便是盡快同化這些人。
這時,在領議政府邸,趙銘坐在炕上,下麵跪坐著一眾朝鮮官員,還有領議政府邸的漢人幕僚。
趙銘不在朝鮮之時,便是由領議政府邸的漢人幕僚,來處理領議政的公務。
“殿下,卑職根據殿下之意,為幫助朝鮮接受大漢文化,盡快融入朝,製定了如下策略!”領議政府邸幕府書記王家勤行禮道。
趙銘微微頷首,“試言之!”
王家勤道:“殿下,第一,招募士子,前來朝鮮辦學。第二,推行新的稅收政策,凡事能寫漢字,漢話的朝鮮人,稅收與漢民等同,若是不會漢話,不會寫漢字,則需要多交一筆稅,交給當地的漢學私塾,直到他們會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