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臣亦天下之主也(2 / 2)

“子之子不皆賢!若是皇帝不聖明,怎麼辦呢?”趙銘問道。

一旁的黃宗羲開口道:“餘以為,明之無善政,自皇帝罷免丞相始也。古者君之待臣,臣拜,君必答拜,彼此平等,君臣共治,而無丞相之令,君之旨難發。現今除丞相,無人再與子匹敵,使得君主奴視臣僚,獨斷專行,為所欲為。方才牧齋公言,子傳子,然子之子不皆賢,一子不賢,便是下子民無窮之災難。餘以為,此製便是不全,下之事,不可寄托於君賢,當設宰相補救,使君不賢時,有相賢。子之子,定數也,不能變,亦不能保其賢,然宰相不傳子可選賢,子不能盡時,宰相扶之,便能維持朝廷運轉,限製皇帝為所欲為。”

趙銘打量了黃宗羲一眼,這位明朝末年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已經萌生其製衡皇權的想法,不過顯然,他的思想還未成熟。

他能有此種想法,估計與早年遭遇有關,因為當年表麵上是魏忠賢霍亂朝綱,冤殺他的父親黃尊素,還有諸多東林黨人,本質上卻是皇帝的縱容,所以他才逐漸萌生了這些想法。

趙銘聽完他的話,臉上掛著笑意,黃宗羲不禁皺眉道:“國公以為餘之言不妥!”

趙銘擺了擺手,站起身來,轉身麵向秋雨瀝瀝的湖麵,沉聲道:“黃先生之言,本帥深以為然,但是本帥以為還不夠徹底。自古亡國多出七因,其一女寵,其二閹豎,其三強藩,其四悍夷,其五外戚,其六朋黨,其七流賊。七因之中,女寵、外戚、閹豎三者,直接因君而起,強藩、悍夷、朋黨、流賊,乃因治國不利,君主平庸無能。由此觀之,本帥以為,君為下一害也!”

黃宗羲、錢謙益都一下愣住了,他們思想上並未完全擺脫忠君思想的束縛,想到還是君不賢,以賢相輔之,本質上,還是君為主,臣為輔的思想,認為下是皇帝家的,臣子之是幫忙。

趙銘君為下之害,等於將君徹底否定,雖這種思想,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萌芽,但畢竟隻是範圍傳播,他們聽趙銘出來,還是比較震驚,就連遠處蒸螃蟹的柳如是也將目光投來。

趙銘掃視幾人一眼,繼續闡述道:“古人立君,本意是使下受其利,君主要抑私利、興公利,然而後來之君,卻反其道而行之,限製百姓之私,視百姓之業為己有,視下為私產,傳之子孫,享受無窮,以下之利盡歸於己,以下之害盡歸於人,以我之大私,為下之大公。下立君之原意,為治下也,而今立君,下卻反不能治。是以曆代以來,雖有能臣輔君而興,下卻不能長治,終究從君而亡。思其根本緣由,便是輔佐之君,已然背其原意,逃出君賢則興,君庸則亡的怪圈,而輔佐之臣,未認清臣者並非君之仆,非下之客,亦是下之主也!”

臣亦為下之主,這一句話,震得錢謙益、黃宗羲腦袋嗡嗡作響,一時間呆坐不語。

這時柳如是見此,卻端著蒸好的螃蟹過來,放在桌案上,笑道:“諸位先吃蟹!”

(感謝大家支持,求月票,推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