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三月辛酉,武宗帝特命朱景熙襲封。
丙寅,武宗駕崩,無子嗣,慈壽皇太後與大學士張振義定策,以遺詔迎武宗的弟弟15歲的朱景熙於紫禁城,改年號為泰康。
大學士張振義時為內閣首輔,心中認為朱景熙少年帝王,所以諸事獨斷,朱景熙頗為不滿,二人明爭暗鬥,終少年帝王手握權力。
張振義時年50歲,當屬明朝第一權臣,工於心計,朱景熙能夠戰勝張振義,其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這位少年帝王身邊就一直有這麼一位小太監,小豐子,當然這是皇帝才能叫的,我們得尊稱豐公公。
少年帝王心思縝密,工於心計,深藏不露,卻惟獨對這位小太監,寵溺的很,當然他身邊還有這麼一位大內侍衛,武林高手,名曰謹,這三個人,上一回翰林院鬧劇,咱們就提到過,隻是當時先賣個乖,沒有明說。
別看這位豐公公得寵,但是大家也都還敬重,因為這位公公可是掌印太監!
掌印太監是什麼,熟悉曆史的人自然知道,這掌印太監啊,全名——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的太監職位,負責完成明朝國家決策中“批紅”的部分。事實上,幾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監都出自司禮監。
明朝明宣宗時期,明宣宗為了壓製內閣的權勢,將國家決策分為“票擬”“批紅”兩個部分,票擬是內閣閣員擬定對事情的處理意見,以藍筆書寫。呈上後請皇帝審批,由於皇帝審批用紅筆,所以叫“批紅”,然而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大都懶於政事,於是“批紅”的權力落到了太監手裏。
司禮監秉筆太監,負責用紅筆批示處理意見是否可以執行。然而秉筆太監卻不是說了算的,因為司禮監掌印太監要再次審核一次,如果認為可以,就蓋上公章。如果認為不好,有權打回去重新批紅。所以司禮監掌印太監是太監中的一號人物,如果大臣要反對也沒辦法,因為他們送上去的奏章都要經過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審核,他們告的人偏偏就是審核的人,所以當然必輸無疑。
所以,這可真的是大太監!
而這位公公,忠心於皇帝,一致對外,在少年帝王對付外臣時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而且為人總是嘻嘻哈哈的,和太監們關係很不錯,致力於提高太監的福利,提高太監的地位,這可是一位人物。
大臣們有些話不敢直接對皇帝說,都喜歡找這位公公代言,一般皇帝都能聽進去,漸漸的,大臣們也就默認了這位得寵的存在。
況且有這麼一位在,什麼事情都好辦。
就是這麼一位太監,出現在了我們的故事裏,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因為他和我們的主人公小狐的關係很好。
秦少遊吃味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