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生,你不會告訴我,你這帖《上陽台帖》也是真跡吧?”
林雙鶴觀鑒過後,愣看著楊龍,驚聲問道。
楊龍笑道:“如您所,這帖《上陽台帖》也是真跡!”
林雙鶴還未搭話,身側就傳來一陣大笑,是他的孫子林青,誇張的大笑道:“哈哈,笑死我了,這世界上竟然今有三帖真跡?”
“這並非不可能!”
林雙鶴冷眼掃過無知的孫子,低聲喝道,“曆史上就曾有記載,在蘭亭集會之後,酒醒的王羲之就曾重新書寫過《蘭亭集序》,隻是無論再怎麼寫,寫出來的字都沒有在集會當場寫下的好。”
“這三帖《上陽台帖》,也有可能是李白分別在不同時段寫下來的,如果是這樣,這三帖《上陽台帖》都是真跡,也並非不可能!”
不是王羲之,任何人寫下墨寶,都會多寫遍,選出最好的作品裝裱下來,這樣想來,林雙鶴的目光,頓時灼熱起來。
興許他的這帖《上陽台站》,還真是真跡!
“不,老林,這兩幅《上陽台帖》不是在不同時刻寫的!”
趙文博的眸光還駐留在書帖上,起身過來目光灼熱如火,神彩飛揚,語氣深沉的否定道,“這兩帖書帖的筆跡,完全一模一樣!”
“一模一樣?”
林雙鶴瞠目結舌,連忙將兩幅書帖放到一起,眼眸流轉,飛快地在兩幅書帖上對照,看完之後深吸一口氣,驚奇的大呼:“還真是一模一樣!”
“不隻是筆風,線條粗細、墨色輕重程度也都一樣,一字不差!”林雙鶴困惑的問道,“難道這兩帖《上陽台帖》是出自一人之手?”
但很快地,他又自己否定了自己:“不,這不可能!這世界上怎麼可能會有一模一樣的書帖?就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可能!”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令世人拍案叫絕,奉為下第一行書。
其顯著特色便是《蘭亮集序》正文中的二十個“之”,包括落款的王羲“之”,二十一個“之”沒有一個重樣,各有不同的體態及美感,無一雷同,都用了不同的書法書寫而成。
但換一種法,也可以是王羲之寫不出兩個同樣的“之”字,不隻是書聖王羲之,所有人都寫不出兩個同樣的字,因為寫字的時候,手腕的用力、筆尖和紙張的摩擦隨時都有變化。
第一次和第二次寫字的手法和速度,或者頻率,是不可能一樣的,就算是刻意去模仿第一個字,也不可能和第一個字完全一樣。
林雙鶴瞠目駭然,不可置信的看著眼前一模一樣的兩帖:“難道,這兩貼《上陽台帖》,其實就是一帖?”
“不錯!這兩帖《上陽台帖》就是一帖!”楊龍點頭道。
而聽到他的回答,林雙鶴如同被雷劈電閃般,渾身僵直,喃喃失語:“怎麼會這樣?”
這時,趙文博低沉穩重的聲音響起:“國畫裱畫師有一門手藝,可以把一副水墨畫,一層層揭開,根據紙張的厚度,一般可以揭開三層。”
“頂級畫家可以做到力透紙背,就算揭開三層,每一層都幾乎一模一樣,水墨畫與書法字帖一脈相承,李白劍從劍聖裴旻,筆從草聖張旭,做到力透紙背,自然也不是什麼難事,不但是這兩帖《上陽台帖》,隻怕還有故宮那一帖《上陽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