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是孔有德(2 / 2)

雖然繁體字看起來很不習慣,單大部分都還是能看懂的,看到花名冊上的人數和人名,王梓霖樂開了花,不光重獲新生,新生的條件還這麼優越,自己就需要更加的珍惜現在的條件了。

這支部隊一共有接近三千人,其中騎兵八百人,是孔有德從東江鎮帶來的本部兵馬,千總李應元,也是從東江鎮跟過來的老人。

步兵差不多是一千人,是登萊巡撫孫元化在登州招募的,這批士兵基本都是從遼東渡海逃難過來的,千總也是從東江鎮過來的孫龍,跟隨自己已經有七八年了。

最讓王梓霖眼熱的就是火器營,火器營千總程希孔,同樣也是從東江鎮跟隨自己過來的。整個火器營一千一百人,其中八百是火銃兵,人手一隻鳥銃。其餘三百則是炮兵,帶著十五門佛朗機炮,整個火器營都是登萊巡撫孫元化一手組建起來的,士兵同樣由孫元化在遼東難民中挑選精壯男子組成,鳥銃和佛郎機一部分是孫元化派葡萄牙人陸若漢區澳門采購的,其他的則是安排工匠仿製出來,並且從澳門聘請了二十八名葡萄牙士兵來訓練這些士兵,一支訓練到此次出征。

孫元化為了這支火器營部隊投了大力氣,這次專門派出這支火器營,就是為了能在大淩河戰場給予建奴以重創,向朝廷展示自己以及老師徐光啟一直主張的軍事改革帶來的成果。

雖然這支部隊在原來的時空中由於孔有德反叛,未能投入大淩河戰場,但是孔有德一路從北直隸打回登州,這支火器營功不可沒,側麵的驗證了這支火器部隊的戰鬥力,軍事改革還是很成功的。

可惜由於中樞激烈的黨政,孫元化被構陷處死,支持者徐光啟和首輔周延儒也因為此次叛亂被降職,這次明末最有可能翻盤的軍事改革戛然而止。

不過現在的孔有德已經不是原來的孔有德了,王梓霖自然不會去投靠韃子,雖然自己不是激進的名族主義者,但是人活著起碼的尊嚴還是要的。

自己的頂頭上司是孫元化,孫元化為人很不錯,不然的話原來的時空,孔有德攻下登州城之後,也不會想著推舉孫元化為王,孫元化拒絕後又送他回了京城。

而且孫元化的思想理念很先進,懂得與時俱進,吸收其他文化中更先進的部分,算是整個明朝思想與自己最為接近的人。

如果自己按照計劃趕去大淩河戰場,在戰場上痛擊韃子,建功立業,自己和孫元化都能升官,相輔相成,繼續深化軍事改革,那麼大明翻盤指日可待。想到這裏,王梓霖不禁露出了微笑。

不過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眼下自己得適應一下穿越後的新環境,盡管作為一個隨遇而安的人,王梓霖還是很難適應現在的環境,畢竟變化太大了。從衣食住行到吃喝拉撒,各方各麵都和以前的生活截然不同,而且未來還要麵臨激烈的戰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