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議帝位(1 / 2)

回到長安,未央宮中早已擠滿了勸進之人。

蔡邕。

劉巴。

許靖。

劉璋。

管寧。

田豐。

荀彧。

陳群。

顧雍。

呂布。

趙雷。

史阿。

張鬆。

張既。

蒯良。

……

在長安的,能上得王庭的文文武武都來了。

不過劉表為了避嫌,躲到書院去了。

其他人或為了自己的利益,或為了主公的大業,劉琦都能理解。隻是沒想到管寧和張既也來了。

處理完鄭玄老爺子的後事,為了怕管寧觸景傷情,先一步將他調到了長安中央學府。這個一生隻求聖賢,而遠離朝堂的大儒,這一次居然登上了朝堂參政。也許,他就是為了完成老師鄭玄的遺願,親眼看著劉琦榮登九五,一統天下吧?

張既,這個隻為百姓謀福的父母官,一心隻為大漢治理一方,而從不選擇靠向諸侯站隊的固執漢臣,這一次居然選擇了劉琦。也許,他真心認可了劉琦可以力挽狂瀾,還大漢一個朗朗乾坤。

“請王上為天下蒼生,大漢百姓福祗,登基為帝!”

大家夥兒異口同聲,明顯早就商量好了。

“諸位,琦何德何能,敢當此大任?陛下蒙冤未雪,亦不知有無子嗣留於人間。琦以為,當盡快攻下許昌,尋一尋帝室血脈,再作打算。”皇帝是要當的,但是禮節也要懂不是?三請三讓是最基本的了,不然那些老家夥該說劉琦不知禮,不配為帝了。

“王上本是帝室之後,與先皇同宗,緣何不能承帝業,光我大漢?縱然陛下有後,也不過尚處繈褓之中。漢室之衰莫不與帝幼登基,外戚把政有關。王上正當壯年,何不登高一呼,重振漢室榮光?”這話是蔡邕說的,這個時候也不避嫌了。鄭玄去逝可,蔡邕便成了文學泰鬥,以他在文學上的貢獻,也當得世人尊重。不論修書、書法、音律、還是編史,他都是泰鬥級人物。

這話從他嘴裏說出來叫“有憑有據”、“有史可考”。修漢書,他同時整理了漢王朝的所有史料,雖然他不善權謀,但對漢史還是很了解的。

“王上仁德為懷,讓天下百姓免受苛稅之苦,食可飽、穿可暖、病可醫、少則可學,實為明君之舉,如何當不得君乎?寧代先師及天下士子恭請王上為天下主。”管寧雖無官職在身,卻為天下讀書人楷模。他上代鄭玄,下代學子,口吐之言亦不可謂不重。

“天下皇室宗親何其多也,仁者亦不少,琦德望不足,還請諸位另作他選!”放後世劉琦就是在裝,但是在這時代,不裝不行啊。

“德望?天下宗親雖多,論德望何人及得王上十之一二?璋與王上之父同為宗親,也曾守土一方。可論平定天下,開疆辟土之功,亦差王上遠矣!王上若無德望居帝位,天下何人可居之?”這個借口當然不成立,劉璋確實更有說服力,他甚至拉出劉琦他爹劉表來作比較。

當然如果劉表要當皇帝,他也不會反對。反正最後都是劉琦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