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州的戰事仍然在繼續,對於知道結果又無法參與的劉琦來說,那隻能為成曆史上的一筆記憶。當劉琦決心融入這亂世,決心改變這大漢氣運時,他就已經知道這曆史必須按原來的計劃進行下去。首先他現在改變不了,其次他也不能改變,隻有這世道更亂了,才會有機會尋求改變。而改變之前必須先讓自己強大起來!
184年八月,抗擊黃巾的戰爭仍在繼續,中原各地戰火紛飛,百姓無糧可收,又因戰爭屍體沒有有效處理,瘟疫橫行,讓百姓上天無路、下地無門。大家紛紛打點行裝,逃離家園,流離失所。
這時候,劉琦正泡在釀酒坊等待試驗的白酒出爐,反複的失敗,反複地改進,讓劉琦在期望失望,失望又再期望中變得平淡了許多。
家丁肖景找到酒坊,在釀造爐旁找到劉琦。
“公子,縣長陳大人親自到府上尋你商議要事,見你不在便回縣衙去了。著我來找你,請你去一趟縣衙。”
“哎!眼看我的美酒就要出爐了,這平城能有什麼要事?這不耽誤我的大事嘛?”劉琦老大不情願,可在這平城受了陳範太多恩惠,人家在分朝庭賜於良田時還劃了老大一片山給自己,現在人家有事,能推拖嘛?
雖然不情願,那不也得去嘛!
來到縣衙,被關羽迎進去。
“劉公子,可算把你請來了!快快請坐!”劉琦幫陳範坐上了這縣長之位,陳範對劉琦又是感激又是尊重,反正隨時都對劉琦是客客氣氣的。
“縣長大人,可別客套了!你沒事可不會找我,說吧,什麼事能難倒你這堂堂縣長大人?”劉琦習慣了平日與陳範開玩笑,也不客氣,大馬金刀往堂下一坐。
“果然瞞不過劉公子!是這樣的,中原各地遭遇戰禍,民不聊生,冀州有大量難民過壹關湧入雁門。郭太守來信說南邊各縣人滿為患,官府開棚施粥,漸有不支,所以城安排了三萬流民北上我平城,可我這小小平城如何負擔得起這眾多人口?所以我請公子來幫我出出主意。”陳範道。
“這……問題是這些難民是暫時來此避難呢?還是長久遷移此地呢?”劉琦問道。
“這有何說法?”陳範反問。
“這說法可就大了!如果是臨時避難,很簡單啊!開棚施粥,待天下太平,他們重返家園便可!”
“可這粥得施到什麼時候啊?咱平城可還負擔著邊軍糧草呢,時間長了如何負擔得起?”陳範擔憂到。
“那隻能用另一個辦法了!”劉琦道。
“什麼辦法?”陳範急忙問。
“你馬上寫信快馬送於郭太守,讓他把安排來平城的人全部換成遷移定居之人。”
“這是為何?”陳範又問。
“若是難民來此定居,有錢人家自會在此置辦家業,窮苦百姓可租種富家或官府田地。若租種富家地,則由富家承擔其生活及種子,直至來年有了收成再還上。同理租官田者則由縣衙負責。”劉琦解釋到。
“確是妙計!可這三萬人也實在太多了些,這平城哪有那許多田地?”陳範又擔憂。
“我幫你負擔五千人!不過你得再給我百畝土地,不需要良田,可以建房立寨就行!”劉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