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幽客驚古道(1 / 2)

貞觀初年,關內大澇,翌年大旱,複興蝗災,太宗無何,大赦天下,是以民怨漸消。然河南一帶,災情甚急,尤以許汝等地最重,加之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私吞賑災錢糧,以至於災情愈發嚴重,個別地方田內顆粒全無,百姓食不果腹。故時人多逃往陝西一帶,但求安飽。

河南道中,一行難民正在那崎嶇山路中緩緩前行,因其多為婦孺老幼,且隊伍頗長,故而行進極慢,這便是那關內大旱無處安生方才逃荒的汝州難民了。天災難抗,人力何為,州中年輕丁壯之人早已逃往他鄉,剩下老幼,腿腳不便,卻也不堪坐以待斃,遂商定日子,收拾細軟錙銖,一同離去,生死一搏,聽天由命。

展眼已到了晌午,太陽本就毒辣,這時更得了勢,宛如一個大火球一樣懸在眾人頭上,那些人本就多為婦孺黃發,如何受得了這樣的溫度?不一會兒,便接二連三有人中暑暈厥。那領隊老者無法,不得不發令停下隊伍,尋了個背陰的崖壁,令大家暫做休息,順便照理那幾個中暑之人。

那隊伍剛安頓下來,其中一個小男孩便跳將出來,跑到那領隊老者麵前說要水喝,那老者白眉微皺一下,還是從身旁那騾車上取了個半鼓的牛皮袋遞給了男孩,說了句:“省著點喝。”那男孩點頭嗯了一聲便跑了回去。老者追眼望去,見那男孩拿了水袋,卻不喝水,正疑惑間,隻見那男孩將水袋啟了瓶塞,向一位躺坐在一邊的婦人嘴邊喂去。那婦人嘴唇微張,喉間翻動,正是剛才中暑之人中的一個。老者心中讚許,見他給那人喂水之後又跑去給其他中暑之人和孩童喂水,不禁微微點頭。

那男孩名叫李奉英,年五六歲,本是個棄嬰,那白眉老者便是收養之人,說起收養之事,那是武德九年六月末。

六月天公難侍,夜半雷雨交加,那老者夜正假寐欲眠,忽地傳來一陣急匆匆的敲門聲,開門看去,見是一個黑衣人,一抱一牽,領了兩個稚子。見他開門,不由分說便將兩個孩子塞到他懷裏,手裏比劃個不停,嘴裏啊啊不斷,竟是個啞巴,見老者一陣疑惑,那人著急,竟撲通一聲跪了下去,磕起頭來。

老者無法,說答應便是。說著將二子安置在榻上,轉身去扶那人起來進屋,又忽感覺到那人身體顫抖,再細看去,他身上竟有一二十處刀傷,身上所穿,哪裏是什麼黑衣,分明是浸滿了鮮血的尋常衣服,夜色如墨,燭火暗淡,竟未看出。

老者大駭,見那人腳下土地已經是一片暗紅血跡,便想扶他進屋養傷,那人知他用意,連連搖頭相拒,伸手指了稍大點的孩子,漲紅了臉頰,才勉強吐出幾個模糊的字:“李...奉...英...”又指了指仍在繈褓中的女嬰道:“李...雲...錦...”說著又拜了一拜,忽地起身奔了出去,老者追出門去,哪裏還見得到。雨勢愈急,血跡漸消,老者回屋鎖門,看著床榻上酣睡的二子,隻覺恍恍惚惚,如夢一場。

奉英給眾人喂水之後,又喚了雲錦過來,將最後一些水喂了她。然後仍是跑過去,笑嘻嘻地喚了聲爺爺,舉手便要交還空空如也的牛皮袋。

老者並未接過水袋,而是笑著揉了揉李奉英略顯蓬亂的頭發,想這孩子小小年紀便如此懂事,不由得心下大喜,便要說些嘉獎的話語,正要開口,卻聽得身後利器破風之聲,身子剛轉過去,便迎麵飛來一箭,正將他穿顱而過,登時斃命。

奉英正待爺爺誇獎,忽見他被人射死,頓時嚇得跌坐在地上。隻聽得百步外馬鳴蕭蕭,原是一群巡山的強盜。那些強盜共二十多人,其中多是當地的潑皮沒落戶,因好吃懶做,又遇天災,無可奈何之下,竟圍山築寨,做起殺人放火的勾當來。今日巡山,看到這一幫流民,不由得像惡狼一般撲將過來。

族長被殺,難民頓時騷動起來,四下奔逃。可強盜有馬,哪裏肯放他們離開,那領頭大哥高聲喊道;“男的都殺掉,沒用。女的留活口,給兄弟們享受。小孩子也別殺...”說著笑了一笑,露出滿嘴黃牙繼續說道:“好久沒吃嫩肉了,可別先殺了,死了肉就酸了。”眾強盜哈哈大笑一陣便勒馬四下去追逃散的難民,遇到男的便一刀砍死,若是年輕婦女,便擒上馬去,百般猥褻。幾個孩子不跑也罷,一旦逃跑,便被人從身後一箭射死。頓時四下一片哭嚎,眾人求天禱地,隻盼有人來救,可這荒郊僻嶺,哪裏有人能救?展眼間難民已被屠戮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