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三十五年,時維三月。雄鷹展翅,欲越千山。大地暖春,百花盛開。
西南盆地的丘陵之中,溝壑眾橫之間躺著一片廣闊的水湖。水湖之中不乏群山露頭,形成湖中島嶼,故名千島湖。
廣闊的湖麵如展開的綢緞,不時有野鴨嘻戲出沒。群山之中,人群三兩聚居,有拿著鋤頭在田地間勞作的,也有拿著長劍的少年,起舞在庭院之中。
千島湖不僅僅是一處地名,在武林之中,這裏還有一方門派,江湖人稱千島派,或者千島門。在前元初年,千島派便聲名鵲起,至大明洪武年間甚至是江湖第一大派,當時威名之甚,天下側目。
如今,千島雖不執武林之牛耳,但是談及四川行省的江湖,絕對繞不開千島派的存在。
當然,這也隻是局限於四川行省,行省之外,那就隻能長歎一聲,已經淪落到二流門派都算不上的地步。
千島派之所以不能和那些流傳數百年的江湖大派如少林,華山,蜀山等派相比,還得從他們的存在的原因說起。
少林,華山,蜀山等派皆是因為前輩高人獨居山林,創下絕世武功,因絕技一代一代的往下流傳而聚集的人氣,慢慢的形成今天的局麵。
而千島派則不一樣,千島派是南宋末年抗元義士鄭少雲將軍兵敗之後,帶領著一百多名殘兵,藏身於千島湖,並慢慢繁衍至今。所以千島派的武功頗為複雜,招式眾多。在江湖上能夠拿得出手的,也隻有千島電勁這一內功體係和千島傳功大法這一雞肋般的武學。
憑借著當初鄭少雲將軍的軍費,千島派購置了千島湖方圓上百裏的土地的所有權,然後再租給當地農民耕種,為東山再起,再次抗元做好充足的後勤準備。
後來,明太祖以一介布衣崛起於江南,執掌天下。元廷退守沙漠,千島派再無國仇,失去了原有的使命。但因千島派有巨大的土地財富,便一直流傳了下來。由於最初的軍費是來自民間,為了秉承忠義,千島派每一代都會從方圓上百裏的地方,嚴格篩選大約三百名幼兒召入門下,進行培養。
這些幼兒有父輩祖輩便是千島門人的,也有當地百姓的幼兒。這些幼兒,從小脫離家庭,分成不定數的小組進行培養。先學文,然後學武,不定期的進行考核,脫穎而出者方能有機會成為下一代千島門主。
其中,還會有大約十分之一的幼兒,千島門將其身世進行隱藏,並重新取名,為重點培養對象。身世隱藏之後,即便是親生父母,都不知道具體誰是自己的孩子,隻有當他們被排除成為門主的人選之後才會進行公開。
隱藏身世的幼兒,雖然是重點培養對象,但是那些知道自己父母姓甚名誰的幼兒,若機緣巧合之下,立下大功,同樣有機會成為門主。
千島湖東南方向五裏的雲頂山,有一座莊園,名為金寶園,張雍傑從小便住在這裏,跟他一起的還有三人,沒有錯,他們四人正是千島門人。十七八歲年紀,正是風華正茂之時。
雲頂山金寶園這樣的莊園,千島派還有數百處,有不少莊園都有分配有後輩弟子學藝。在金寶園裏的弟子中,張雍傑正是身世被銷毀的門人之一,而他的師弟周少坤,卻是真正的孤兒。
準確的說周少坤沒有生在千島湖,而是這四位門人的師父楊天齊從關中辦事回來的路上,遇見不平之事,拯救的一名孤兒。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八年前楊天齊死於黑鬼窟鬼狐狸之手,周少坤家仇便無人知曉了。
而隨著楊天齊的離世,雲頂山金寶園這四名門人,便沒有長輩師父的存在。而師父在千島派是武術傳承的重要渠道來源,因此,張雍傑和他的小夥伴們少年時期缺少良好的訓練,成為爹不疼娘不愛的門人,武學一道,實乃荒廢,內力更是低弱的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