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由於地域的限製,已經不可能再起來了,這是所有人的共識。
你還要我怎樣,我究竟能夠怎樣,到底背負了誰的期待。多數英國人不知自省,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文森就想過,可發現大部分人不去想是正確的,因為這些問題無法求得答案。想一些求不到答案的問題,就是自尋煩惱。
上層的利己主義,文森也不願意自尋煩惱。如果能夠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從事任何職業的人,都可以大放異彩的。文森又想到的胡銘,你小子處處都壓我一頭,這時候,你能做什麼呢。
文森此刻正在原住民的營地裏,趙嫣兒把他留在這裏,實行看管保護。還有人跟他聊天解悶,他跟那些小孩子們的關係也處得不錯。聊得很好,但是胡銘想出去,他們就不許了。
胡銘得知這裏的小孩子不是每個人都出去外麵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
每年隻有一小部分名額,教育和深造的機會都是由趙家來負擔的。但裏麵必須有一個人要回來教這裏的孩子基礎教育,有點像是支教。
所以這地方其實也是有學堂的,硬件跟不上,但學的東西跟外麵是差不多的。但他們沒有升學的負擔。沒有負擔,同時也就沒有了激勵,能學出來的很少,大部分人隻停留在普通交流的階段。
他們的現在的狀況也很難實現全民精英教育啊,隻要能有溝通的能力,夠用就行了,趙嫣兒對此也不做特別的要求。
但是每年公費外出學習的那幾個人,卻都是重點培養的對象。無論他們今後做什麼,都是要為整個族群服務的。
倘若有人學成了再也不回來,你們能把他們怎麼樣嗎?國內在七十年代也有這樣的狀況,那時候外國的條件確實是好,很吸引人。不能把每一個人都當作知恩圖報的高尚者來衡量,就普通人而言,禁不住各種物質的誘惑也是人之常情。
胡銘覺得對小孩子提出這個問題未免太深了一些,他們也未必知道。簡單的就是問,那些外出的人,都回來過嗎?
當然回來過呀。每年都有人出去,沒年都有人回來。具體的比例他們說不上,隻不過族裏的人並不見少就是。嫣兒姐姐說能了卻了族裏的事情,以後要帶我們都要城裏去住。
那為何一開始不去呢,胡銘也覺得把這種隔了幾百年的仇恨當作是宿命,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外麵的生活就一定好麼?你不要給小孩子灌輸這種思想,否則他們會一去不複返的。”這時候獵戶過來,把小孩子們哄散了。
獵戶是傳統的保守派,他是不主張遷居的,他在這裏過得很好。但他不是單純的故步自封,外麵他也去過很多次了,是有對比才得出這樣的結論的。隻要你們外人不幹涉我們的生活,我們會一直過得很好的。
“可是這地方隻要有明皇寶藏的存在,你們的生活就注定不會平靜啊。”胡銘說。
“所以趙嫣兒小姐正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正是我們一直沒有搬出去的原因。其實宿命什麼的,早已經淪為借口了。隻是我們當初沒有那個能力實現整體的遷居,需要借助寶藏的資本,或者說你們的世界所為政策的能力。否則我們這麼多人撒出去,連個正式的身份都沒有,那將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呢?”獵戶說。
“那就是黑戶,肯定不如現在呀。我懂得!”胡銘腦子還是轉得快,他立馬就明白趙嫣兒想要做什麼了。趙嫣兒還是想得到寶藏的,但是她可以將這批寶藏獻給國家,給自己是族人換來一個正式的身份和一片聚居地吧。
這是個很劃算的買賣,上頭沒有理由拒絕的。
“既然有這麼個打算,那其實一開始就可以實現啦,為什麼要拖到現在?”胡銘好奇地問。
“別人可以給提供生存的環境,可生存還是要靠自己啊。從沒有接觸過外麵的世界,怎麼適應外麵的生活。這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其實從我們的祖父那一輩就已經開始計劃和培養了。趙嫣兒小姐,隻不過是接過了接力棒而已。我們這還沒有到外麵去呢,有些人就踩進來想騎到我們頭上了。我們是常年接受叢林法則曆練生存下來的人,絕不會任人宰割的!”獵戶說。
“說要宰割你們啦?跟你們有主要矛盾,還都是曆史問題的算來也就一夥滿清的後裔了。人家明顯是衝著明皇寶藏來的,知不知道你們的存在,還兩說呢。這也正常,那麼多的封建王朝都已經融入華夏的血脈當中了。誰會想到還有這麼一小撮人都到了這個年月了,還記著祖宗的遺訓呢。你現在要是嚷嚷一句反清複明,有九成的人隻當你是在玩梗,會心一笑罷了。”胡銘這個就是赤裸裸的諷刺了。他並不確定獵戶是否真能聽懂玩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