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移民大開發 荒山拓成田(1 / 3)

鄒林音對女兒說想接韓老師過來住。燕妮不悅:他那麼難伺候,每天坐在家中寫的,做事又挑剔,吃得又講花樣。鄒則說他是為了我們才留下來的,老來獨立生活已經不容易。吃飯難得弄,他搞不好。來我這兒他可以安心寫作,總結最新科技創新,對我們發展有幫助,我請他當顧問,總不能一個東一個西啊。

她拿定主意後收拾一間房子給韓文祥住。之後專門請車到白池村;韓文祥戀戀不舍收拾自己的寶貝:書,筆記,幾套衣服,裝了四大箱子。村民前來送行,他對大夥說,因為生活不便到九龍坡小住,柑子田間管理他會常來指導,白池村民有些哭起來。韓老師給他們留下太多的財富,種柑橘,為人,創新這些都是幹部們沒法發放給老百姓。尤其是種柑橘創新,農藥識別,病蟲害防治沒有哪個幹部可以教給農民,農村太缺少懂農業的幹部。韓文祥一走,他們他們沒了主心骨,盡管這合作社早已不存在,大夥仍當他是長良山的社長。

“好啦!大家安心過日子。我們到九龍坡種地不是離開峽江離開巫龍鎮。”鄒林音安慰大家。他這明白為啥韓老師幾次準備回種歸又放棄的緣由,白池村的村民很淳樸很務實,絲毫沒有那種趨言附勢,崇上媚上的庸俗習氣。相反他們堅決支持韓文祥搞科技創新,保護韓文祥安全生活在白池村。以致巫龍鎮對白池村不滿,凡有好項目好試點都拉到其他村組。並將峽江50萬噸大型冷庫建到桂花村,菬粉場轉向九龍坡一帶。國家級希望小學到當陽村,白池村則幾年沒有將最後一截通村公路修通。

但是白池村並不悲觀,從沒指望上頭給他多少實惠。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們在韓文祥帶領下 低調地走群眾科技創新自主種植的道路。陳水典一直帶著留守村民跟著韓文祥搞種植,這些年大夥還是賺到了錢。他當時兩眼流淚:“鄒老師,我們一起打了十年的交道。是你們讓大夥走上致富路,現在你們要轉投地方我們過意不去。”

“沒什麼。我們來峽江有兩個目標,一是傳經送寶,讓移民有致富門路,二來搞自主柑橘品牌建設。大夥能這樣相待我們兩個外鄉人,我鄒林音沒有白來白池村。盡管我們處境艱難,是困難總有邁出的一天。我相信用不了幾年我們長良山合作社回重新建成,那時大夥果園連成片,山上走水中遊的夢想會實現。大家好好幹,白池村是我們基地,我們不會拋棄大家的。”鄒林音鼓勵大夥安心生活,不要擔心她和韓老師。

村民送他們出走,送了十裏地。這不是永遠離別,至少韓文祥不會住在白池村這邊了,他要和鄒林音一道繼續研究一樹多果,白池村 是他對外展示和宣傳的基地。九龍坡則是新起點,曆史拋開新的一頁,他將樂觀迎接困難與挫折。

返回九龍坡已經是中午,燕妮與兩個長工迎接韓老師的到來。長工幫忙搬箱子,韓文祥大喊:“小心點,裏而是我的傳家寶別碰壞了。”長工硬著頭皮小心地抬著箱子。

燕妮偷笑,哪有什麼傳家寶,無非一點寫的沒有人欣賞的文字,丟到垃圾堆也不可惜。她是從小看著韓老師寫作的,除了在蓮沱那陣寫了幾篇給省城武漢雜誌的文章沒聽說他來峽江搞學術研究。也就是在宜昌寫了幾篇關於病毒病蟲害得論文讓他丟了荊州地區大批柑橘苗推廣的訂單,迫使他走投無路離開宜昌潛行雲安數載。來四川他從不回老家調苗木,均是通過鄒林音回鄉購買。因為她手上有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證書,所進苗木在長江中上遊免檢通行。

之所以師徒兩人這二十年能合作愉快,是因為兩人取長補短,各取其所需,鄒林音擅長交際,有免檢證書在手上,這是韓老師不具備的,縱然韓老師有人脈但到了新關口他的苗木沒辦法上 。他擅長的是寫作,研究。“借母懷胎”是他獨創;“花果同堂”是他的著作,鄒林音欠缺他這種品質,所以要向他學習。燕妮明白母親為何毫無怨言伺候韓老師。當年是韓老師帶領鄒老師走進柑橘世界數次獲得成功,曆經說服她,仍然鍾情做這項事業。縱然生活不如意,他仍然堅決幹這項事業。搬進新居,環境好了許多“還有專門的桌子給我啊?”韓文祥高興摻了,作為熱愛寫作的人,坐在書桌前是最有感覺的。無論吃住環境多麼差,韓文祥不在乎,他祈求有張可供自己寫作的桌子足矣。

“我媽想得周到吧?韓老師?”燕妮笑著端著茶走進來。

“嗯,我啊不抽煙,不抹牌,就寫作品茶這點嗜好。我跟你媽共事二十多年,她最了解我。往後啊我該認真總結二十年來的得失。”韓文祥認真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