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姓盧行路(1 / 2)

公元一六二八年十月,今年比較冷,今是十月三日,今兒早上,該上班的紅光頭卻沒有如期而至,老爺的臉色很不好看,黑壓壓的。

看樣子要有雨雪。

榆林的,過了九月(農曆),雪就是孩子尿床、大人竄稀放屁;人們永遠不敢放心,老一黑,大夥兒都提心吊膽。

別看黃土高原旱,真真上落雨雪,那可不是陣仗,沒見過的人絕對會懷疑,這地方竟然還幹旱?!

恰逢十七世紀,大明進入冰期,近年來冬愈冷,節氣也亂,誰敢在這個時候試探老的尿性?

於是東西一千二百裏、南北四百裏的榆林大地開始忙碌(明朝榆林鎮很大)。

米是種晚熟的莊稼,陰曆來講,九月中旬左右才熟,近年來節氣暖得晚、冷得早,這都十月了,米才開始走黃。

今年還旱,地裏莊稼早在夏就枯了一波,能長到現在的,還都是拜有些地頭兒水足所賜,大夥兒都很珍惜。

家裏不論是婆姨還是漢子,都下地開始收割。

大頭兵也不例外,大明的士兵,是要種地的,這個屬性,李九州很喜歡,會種地的士兵,就喜歡創造,這倒是後話。

大明的軍士,薪酬上來講分兩個部分:糧餉,自然是糧食和餉銀。一般來,是三成銀子,七成糧食,頗有幾分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意思。

大明糧價很賤,主要是大夥兒都種地,軍隊自己也種地,從經濟角度來,不是好事兒。不過軍隊自己能種地,就大大降低了軍營嘩變的可能。

榆林的兵,其實根本不上窮。全國範圍內來比,這幫家夥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富戶,原因自然是他們的工資水平比較高。

大明的兵,工資是按照兵員良莠程度下發的。

最底層的四等兵,月折一兩二錢,最頂層的“上士”(上佳士兵),則是三兩月錢封頂。

一個月三兩銀子的上士(頂級士兵,不是軍銜,類似於職稱),一年中割上個人腦袋,一年穩穩收入過三十五兩,要是走了狗屎運,能撈回來一匹馬,乖乖跟後世地產銷售賣出去一套房子基本上是一個概念。

這是個什麼樣的收入水平呢?

這收入標準,擱在後世,基本上無縫對接年入二十萬的中產階級。

而且是二零零九年的年入二十萬。

二零一九年的二十萬,得袁崇煥死了之後,大明又通貨膨脹,軍費明升暗降時候,兩者價值才對等。

大明朝銀子很值錢的!

哪怕是江南膏腴之地,靡費些養活一家三口,一年三十兩也足夠,按照明朝百姓的活法,就是一個月吃一次肉。

放在後世,這種生活水準,就是每逢出手機、遊戲統統拿下,看仙女的書也看正版,長得又帥、收入又高、身材又好,還有專業技能,未來三口人、兩輛車、一套房。

既然江南都活得下去,更何況是榆林?

這地方,整個一黃蓮燉苦瓜、地裏沒莊稼、喝水河流少、上太陽大。吃飽了也沒什麼好花錢的。李九州後來發現,明朝的兵不像是後世的兵,明朝的兵更像後世的國企員工。

隻是他們的業務,是殺人。

再者,榆林兵的收入,橫向比較實在不低!他們月錢基本都在一兩八錢以上,兵源好,士兵們服從性高,還有一點: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