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龍山傳說(1 / 2)

天龍村,中國西南部一個名叫林海市下麵統轄的林海縣的下麵的一個小村莊,地處中越邊境附近。這個村莊被難以計數的高矮山脈包裹在其中,在這眾多山脈中,有一座圖騰式的高山,名叫天龍山,這座山山體挺直,周身布滿著鱗次櫛比的斷石,猶如一條渾身布滿龍鱗的天龍鑽出地殼,呼嘯著飛向天空,直插雲霄。

清晨的天龍山應該是一天當中最為壯觀的時候,在太陽公公那紅色的臉盤尚未露出笑臉時,整個天龍山的上空被一層仙雲一般的薄霧籠罩著,從天龍村每個村民的視角來看,它就像傳說中的天柱一般擎在天與地之間。圍在天龍山周圍的是一連串的矮山脈,一座接著一座,連綿不絕,層巒疊嶂。它們把天龍山簇擁在中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仰望著這條騰空而上的巨龍。

相傳在很多很多年前,村裏幹旱缺水,莊稼收成銳減,每天夜裏都會傳來此起彼伏的由於饑餓引發的哭喊聲。有一天午時,烈日依舊高照,太陽公公毫不吝嗇的向下麵廣大的勞苦大眾輸送著熱量,同時也散發著死亡的訃告。突然這座山的上空烏雲密布,緊接著霹靂一聲巨響,天空仿佛瞬間炸開了一個大口子,一條身形龐大,飄渺虛幻的巨龍從大口子裏一躍而下,纏繞著,包裹著整座天龍山,頓時整個村莊上方黑雲壓頂。少時,便雷聲大作,大雨傾盆而下。這下的不僅僅是雨水,這下的是拯救萬民於烈火中的一股神水,下的是讓萬物重現勃勃生機的一劑良藥。村民們都跑到屋外,歡呼著,雀躍著,慶祝著這時隔半年的第一場雨水,他們都駐足觀看遠方那條巨龍在山頂閃轉騰挪,翻雲覆雨,在經曆了整個下午的酣暢淋漓的雨水後,這條巨龍重新鑽入空中那條大裂縫,在它尾巴完全淹沒於裂縫的刹那,整個裂縫猶如衣服上的拉鏈從底拉到了頭上一樣,徹底縫合起來了。從此以後天龍村風調雨順,年年豐收,人丁興旺。經過神龍“關照”過的天龍山從山體內部開辟出兩條溪流通道,在山的一東一西兩側,溪水沿著山腳底部緩緩流出,經久不息。這個溪水比世界上的任何水都要清澈,都要甘甜。

這就是天龍山之所以取名叫天龍山,天龍村之所以取名叫天龍村的由來。在這條神龍降臨之前,這座山和這個村莊應該是有其他名字的,但是不管以前叫什麼名字,現在已經不重要了,我們隻知道現在這座山叫做天龍山,這個村莊叫做天龍村。

“天空霹靂一聲響,天龍誕生似我黨,拯救萬民於水火,從此過上好生活!”

每次在這個故事的結尾,已經退伍將近二十年的謝自華都要用拐杖撐起他瘸了的右腿,站起身,聲音突然高了八個調,激情澎湃的向他麵前的一群聽眾朗誦他這首自創打油詩。他的聽眾是由一群孩童組成,這群孩童年齡從五歲到十五歲左右不等。沒聽過這個故事的小孩盤著腿坐在地上,托著下巴聽的津津有味。聽過無數遍,已經聽到耳朵起繭的小孩呢,或許是為了吃到放在門口那張小方桌上的瓜子,花生,蜜棗,還有條酥等一些美味零食,這些小吃是謝自華為了“招攬”聽眾特意準備的,也或許是為了再次目睹謝老頭最後朗誦打油詩時候的誇張表情,因為他們覺得這個老頭的表情很滑稽,從而可以笑的前仰後合。

謝自華算是天龍村的外來戶,他實際上是出生在林海縣城裏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上曾中過舉人,在朝廷裏當過候補知縣。四九年解放戰爭時期,由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這裏全殲國民黨的五個兵團,共計十二萬人。謝自華的父親當時擔任總司令員的記事員和局部作戰地圖繪製員,也算是為了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了一份功勞。新中國成立之後,謝自華的父親由於文化知識功底紮實,被任命為林海縣第一中學林海中學的校長,這樣應該是繼續延續了他老謝家書香門第的傳統了。

可是老謝家這條世世代代的知識分子的傳承之路上終究出現了一條岔路,這條岔路就是老謝家家譜上排到第十代的獨苗謝自華。他父親給他起的名字“自華”,出自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自然是希望他能夠像他的祖祖輩輩一樣能夠飽讀詩書,學有所成,從而能夠實現由自己頭上的知識分子頭銜順利過渡到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