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四十二章 漕事(3 / 3)

而這大漢所食的大饅頭,他們吃了半個就飽了。但大漢卻拿起了饅頭大嚼入肚,二人才吃了幾口麵,對方即消滅了一塊饅頭,於是又拿起另一塊嚼起。

二人對此也不以為意,他們眼底,這位大漢既是粗人,當然食量頗豪,所以也是正常的。

這時翁正春與史繼偕道:“現在身處這幾千裏運河之上,不由想起當初大宗伯在朝堂之上,曾提議海漕河漕並重之法,一如永樂年時的舊例,但此事最後卻不了了之,實在令人可惜啊。”

史繼偕道:“是啊,若是海運能開,我們福建舉子進京也不用受此辛苦了。畢竟海上走還是方便。”

二人正說之間,忽見那大漢笑了笑。

翁正春問道:“這位兄台,可是方才我們所言有不妥之處,還望見教。”

那大漢三口兩口將手裏大饅頭塞進嘴裏再就了一口麵湯喝進肚子後,又拿起第三塊大饅頭道:“不敢當,隻是聽你們說要坐船進京有些可笑,海上風浪顛簸更甚於陸上十倍,你們受得了。”

史繼偕一笑然後道:“我與翁兄都是閩人,對我們而言坐船如何家常便飯,至於我也坐過幾次海船,風浪絲毫不懼。”

“那我說錯了,二位繼續。”那人繼續吃了起來,一大碗飄著些油花的麵湯被他大口大口喝完,然後對付起饅頭來。

翁正春,史繼偕雖覺得談天的雅興有些被打斷了,但還是邊吃麵邊聊了下去。

“其實,據我所知朝廷不是沒有打算海運,永樂十三年時罷了海運,朝廷將海運運軍分為十二總,而另設一遮洋總有人七千,三百五十艘,其中不少是能裝四百料的鐵風船。永樂年間遮洋總仍事海運,從直沽運糧至薊州。隻是可惜後來罷海運,遮陽總名存實亡。”翁正春聞言感歎。

史繼偕道:“不過隆慶五年時,王臨海任漕台時重開海運,當時提議重設遮洋總,又造了不少海船,但後來海運又罷不知這些海船今在何處,如此浪費朝廷錢糧著實可惜了!”

翁正春道:“是啊,若是王臨海仍在就好了,一旦實行海運,那麼今日漕弊也就沒有了。”

這時那大漢一聲輕笑。

聞此翁正春,史繼偕二人都有些不快,這大漢屢次三番地打斷二人談天。

那大漢拍了拍肚子,他已是三個饅頭下肚,外加一大碗麵湯,然後起身抱拳道:“二位見諒,在下是山東人士,自幼長於此鄉聽二位論述,不免有些異議。兩位是進京趕考的孝廉嗎?”

翁正春,史繼偕見對方說話文縐縐的樣子,不由異議問道:“兄台也是讀書人?”

那大漢點點頭道:“在下畢自嚴,淄川人士,萬曆十六年領鄉薦,兩位看我這樣子不像是讀書人吧,嗬嗬。”

翁,史二人都是大吃一驚,連忙起身道了失敬,然後自報了姓名。

畢自嚴道:“兩位是閩人,那麼方才所提的大宗伯正是天下聞名的學功先生吧!”

翁,史二人對視一眼。

翁正春笑著道:“正是,我們二人還是鼇峰書院講師,我們入學院時,學功先生還是山長。”

畢自嚴聞言正色道:“不意在此遇到鼇峰書院的老師,方才失禮,還請兩位受我一拜。”

二人連道不敢。

但見畢自嚴卻不肯起來而是道:“我自幼讀書,不喜歡尋章摘句作文章,就喜歡研究經世致用之學,但旁人都道我是不務正業。但後來讀了學功先生的文章,其中有句話,這經義文章就是經世致用,經世致用就是經義文章,如此我才恍然大悟,從此讀書才找到了訣竅。畢某能有今日都是拜學功先生所賜!”

“而今虛度光陰雖未曾見到學功先生,但能見到他兩位同鄉,亦是畢某之幸甚。”

翁,史二人聞言都是大笑,翁正春道:“看來是愛屋及烏了,方才我們不識兄台,也是失禮了,隻是不知我們二人方才議的漕運之事,在畢兄眼底哪裏出了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