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咱們就一起欣賞這幅米開朗基羅的曠世巨作,《最後的晚餐》,大家如果能忽視那些多餘的衣物,最好還是忽視它們吧!
先從畫作構圖上看,由於這麵牆壁麵積巨大,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幅壁畫時,就麵臨著一個難題,如何將幾百個人物安排在這個空間中?
這就要求必須有一種像旋風一樣的主要力量,將整個空間結合成一體,最後,畫麵構圖就采用了水平線與垂直線交叉的複雜結構。
米開朗基羅為解決從下麵仰視畫中人物時,視線上的不協調,便將上麵的人物畫得大一點,底部小一點,以適應自下而上的觀賞效果。
這幅壁畫的畫麵可以分為四層,最上層是天國的天使,畫麵中央是耶穌基督,下層是受裁決的人群,畫麵的最底層則是地獄。
具體構圖是這樣安排的,上方的無翼天使,正簇擁著基督受難時的十字架等物,左麵一組抱的是十字架,右麵一組抱的是恥辱柱,……“
隨著葉天的講解,現場所有參觀者的視線也隨之而動,欣賞著這幅壁畫上的一處處局部細節。
相比於自己欣賞,聽著葉天的講解欣賞這幅壁畫,無疑更加專業、看到的內容也更多。
順理成章,現場諸多參觀者對於這幅偉大藝術品的了解及認識,也變得更加深刻了!
甚至就連那些梵蒂岡博物館的專業講解員,也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聽得大呼過癮。
而此時的葉天,卻早已開啟透視,看向了前方幾米之外的壁畫、看向了壁畫後麵的牆壁、以及牆壁後麵的空間。
當視線穿過畫作表麵那些後世填補上去的、一層又一層的油彩,看到隱藏在下麵的原始筆觸時,葉天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幕。
一位身心俱悴的六十多歲老人,非常無奈地接受教皇保羅三世的委托,準備拿起畫筆,在這麵牆壁上揮筆作畫。
但是,當他拿起畫筆的那一刻,整個人卻煥然一新、瞬間就精神起來,就好像枯木逢春般,重新活了過來。
隨著他手中的畫筆落在這麵牆壁上,一幅名垂青史的鴻篇巨製,也就正式拉開了帷幕、一點點呈現而出。
借用這幅《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的痛苦畫在了這麵牆壁上,並將自己大無畏的藝術魄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幅壁畫上,葉天看到了米開朗基羅的形象,那是被拎在一位老人手中的一張人皮,可見當時米開朗基羅的內心是多麼痛苦。
他還看到了更多的人物形象,不過是在最底層的草圖上,人數遠比畫作表麵上的四百多人更多,規模也更加宏大。
除了這些,在層層油彩的覆蓋下,還有一些特殊的標記,以及幾個拉丁文字母,隱藏在不同的位置,極難發現。
這些特殊標記和拉丁文字母具體什麼意思,葉天並不知曉,他隻能將它們牢牢記在心中,以後有時間再做研究。
壁畫後麵的牆壁,並無任何秘密,不過是一堵曆史悠久、且非常結實的實心牆壁而已。
在這麵牆壁的後麵,則是一個設備間。
那個房間裏有很多用來加固牆壁的特殊設備,以確保這麵牆壁、確保西斯廷教堂能長久地屹立在這裏。
接下來是一間休息室,看上去是教皇的私人休息室,房間裏有幾件價值不菲的古董藝術品和一些宗教用品,顯得很是低調。
眨眼之間,葉天就將眼前的壁畫《最後的審判》、以及壁畫後麵的牆壁都徹底透視了一遍,也算是有所收獲!
緊接著,他的視線又掃向了地麵,開始透視地下深處的情況。
與此同時,他那清朗的聲音依舊回蕩在西斯廷教堂裏、縈繞在現場每一個人的耳邊。
“……這幅氣勢磅礴的壁畫,充分體現了米開朗基羅的人文主義思想,他要用正義來懲罰一切邪惡,‘末日‘意味著人類悲劇的總崩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