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裏心茫茫,日思量,圖國強。
自掛南枝,誰與話悲涼。
壯烈君王死社稷,夜讀史,淚雙行。
......
大明崇禎十七年的正月十五,新春剛過正逢團圓佳節,京城卻毫無節日喜慶。
風雨飄搖的大明艱難的熬過了崇禎十六年,京城的人們無論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每個人都感到一股無形的壓力。
帝都的人們天生具備的政治敏感,讓大家更能感受到帝國可能真的時日無多了。
紫禁城作為帝國中心,在這元宵佳節的夜晚卻是漆黑一片。
雖然當今聖上崇尚勤儉,但往年新年時節,周皇後貴為後宮之主還是會有賞賜下來,雖然不多但也能使宮中太監宮女歡喜一番,隻是今年別說賞賜慶典,就是連笑聲在這偌大的紫禁城中都聽不到了。
端本宮,太子寢宮,二月就要滿十六歲(以明製,陰曆,虛歲。下同)的太子朱慈烺獨自坐在屋外的台階上,抬頭看著天上的明月,一臉悲愴。
要說也對,作為太子,眼看家國天下朝不保夕,自然心中悲痛。
可是此時的朱慈烺還真不是擔心他家的帝國國運。
隻因三天前他還是北京景山學校的一名初二中學生,名叫朱慈朗和崇禎太子同名同姓隻是最後一個字同音不同字。
雖然不同字,但是其實烺字就是明朗的意思,兩位父親都希望自己的兒子陽光明朗,但是太子可能真的是個陽光少年,朱慈朗卻是一個腹黑的問題兒童。
朱慈朗學習成績不錯,可以說是個小學霸,而且從小學習武術,在學校是個文武雙全的學生。
隻是聰明的孩子可能都很淘氣,朱慈朗學習是年級前三的水平,打架確是年級第一的水平。
唯一慶幸的是,朱慈朗從不無緣無故打架,他打過的架基本上都屬於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範疇。
三天前正是寒假的最後幾天,朱慈朗難得沒睡懶覺,一大早陪著奶奶去景山公園參加老年合唱團晨練。
看著一幫奶奶級歌唱家全情投入的練聲唱歌,朱慈朗覺得無聊,跟奶奶說了一聲就開始在景山公園漫無目的的閑逛。
逛著逛著就爬上了景山東麓,老遠看見了一棵參天古槐。
酷愛曆史的朱慈朗知道,這就是崇禎上吊殉國的地方,可惜古槐不是原來那棵,是後移植過來的。朱慈朗心想:“長這麼大離著景山這麼近卻從來沒近距離瞻仰過這處曆史遺跡,反正現在也沒事,不如過去看看。”
想到做到,朱慈朗直奔古槐而去,卻不成想他的一時之念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開創了另一個時空不一樣的明史。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朱慈朗剛剛走到樹下還沒來得及仔細看看古槐,隻見晴天一個霹靂打在了大樹上,一段小腿粗的樹幹這麼直接砸在朱慈朗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