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大樓快開業前,馬知元與劉家翠商量,要搶在開業前申請到冷飲攤位,位置最好在大樓門前,今後就到這裏來做生意,免得一家人每跑那麼遠。
他:“關鍵是,商業大樓是武漢商業局主管的,與中心百貨、武商集團一樣是武漢商業局的嫡親兒子,如果開業了,生意預料不會差。商業大樓的位置是這一帶最中心的地帶,人流最集中。”他了在報紙上看到的消息。
能到家附近做生意,而且不會差,省了每兩邊跑,劉家翠當然同意。
馬知元尋了好多關係,終於遂人願,通過轉彎拐角、熟人托熟人後,終於找到硬關係,找到花橋街城管辦的負責人,成功申請到在漢口商業大樓門口前擺冷飲攤點。
當時,武漢各街道均設置了城管辦,由它負責轄區內商業街麵的店麵招牌和合規經營、公共環境秩序和市容衛生等。街麵的電話賣部、書報攤、冰棍飲料攤等都由城管辦統一管轄,不再由街道居委會負責了。
街城管辦在漢口商業大樓門口街麵上隻設置了兩個冷飲攤點,馬家在左,靠黃孝河路大馬路;另有一家姓王的,因那家男人生得特別黑,人們都喊他王黑子,他的攤點在門的右邊。
當然,商業大樓的大門很氣派,大門是左右各八扇對開的大鋁合金玻璃門。
王黑子的攤點靠近惠濟一路,也鄰近商業大樓後麵的花橋區出入口。而這個出入口的正是當地較好的學之一……育才第二學的主進出口。惠濟一路開成了夜市後,客流摩肩擦踵,因而王黑子攤點晚間的生意就越來更好。
馬家與王黑子兩家日常生意競爭,難以和平共處,有過多次爭吵辱罵,甚至還打了兩架,被街上城管辦的人員調解。馬家始終覺得街道上的人對王黑子一家更客氣一些,後來終於打聽到這王黑子的老婆就是街道上某領導的表妹。雖然馬家當時申請攤位時找的熟人也有分量,但在街上城管辦的人員看來,縣官不如現管,城管辦是街道直管的部門,因此對王黑子家就更袒護一些。對此,馬家雖然不服氣,卻隻好認了。
後來,在王黑子那一邊的馬路口又增設了一個攤位,那個攤位將王黑子的生意搶走了一些,才讓馬家不那麼眼紅。
馬家的攤點改到漢口商業大樓門口後,葉秀枝夫婦也搬到了這一帶。他們租的房在三眼橋城中村裏,為了做生意方便,租了一棟私房一樓的一個套間。三眼橋作為武漢市江岸區著名的城市村,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年代初才開始真正進行城市村的改造,這之前的兩三年才開始征收、清退,來與葉秀枝最開始租住這裏,已是近0年後的事兒了。
白做水果生意,或晚上收攤後,不管有事沒事,習慣到到商業大樓的門口與劉家翠、馬知元聊幾句。她關心的是兒子馬靈火轉戶口的情況。
那時沒手機,兩家也都裝不起電話,尋呼機剛流行不久,馬知元買了一個,但葉秀枝卻舍不得買,通訊極不方便,隻能多勞動腿多跑多問,當麵話了。
搬家到三眼橋後的第一,葉秀枝帶領張誌雄和馬靈火一家三口第一次到武漢市遊玩了一。本來也準備帶張波和外婆周家英一起出門玩的,出門前張波好一陣調皮哭鬧,周家英就:“抱著他不方便,留我在家帶他吧。”
三人出門後,按葉秀枝的計劃,他們先搭車去了長江邊江漢關碼頭。規劃的行程是,先乘坐輪渡船去武昌,登上著名的黃鶴樓,再步行走過長江大橋到漢陽,再乘車去歸元寺和武漢動物園,中午隨便在外麵吃點啥,要好好玩一,下午或晚上再回家吃飯。
這就是著名的武漢一日三地遊的線路。
到了江邊,一家三口沿著木棧橋走上渡船。木棧橋有課桌寬,兩個課桌長,一節節交互搭接,一頭是長江岸,另一頭是大躉船,當中以鐵殼船為節點,在江邊載浮載沉,隨波搖晃。這是馬靈火第一次在長江上坐船,覺得好玩,走在棧橋上雖然被他媽牽著手,仍然一蹦一跳的,讓他媽擔心。
上了船後,因為不是高峰時段,人不多,他們坐在二樓船尾,享受著江風吹拂。那氣晴好,視野開闊,他們的船要在長江上調個頭,長江大橋和建設中的長江二橋雖在兩個方向,卻因輪渡船調頭,就像旋轉舞台的布景一般依次從他們眼前劃過。張靈火看得心情激動,一會兒指著大橋,:
“媽快看,這個橋好壯觀好好看呀,還是兩層的,有火車在下麵開呢!還嗚嗚冒煙呢!”
又:“媽媽,你看那邊呀,江上兩邊有兩個大柱子,柱子上有一根根的線拉扯著下麵的橋,你那個能走人、能開車麼?許多車子在上麵,還有大公交車一輛輛的,會不會把柱子扯斷呀?人走在上麵,江上起風了搖晃掉進江水裏該怎麼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