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九死義從源起俠聖 墨家武學快刀快劍(1 / 3)

“義之所至,九死無悔!蒼天可鑒,大地為證!”

“義之所至,九死無悔!蒼天可鑒,大地為證!”

“義之所至,九死無悔!蒼天可鑒,大地為證!”

空蕩蕩的山穀裏激蕩著壯烈慷慨的豪言壯語,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像是火山迸發的磅礴力量被驅使著一下子噴湧而出,豪情的火焰迅速從每個人的心底蔓延開來,每一次飛濺的聲浪都被後一重聲浪重重的掩蓋了下去,這遏製不住的激情呐喊有著視死如歸的大義凜然,如此聲威,當為常勝勁旅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凱旋宣言。

攝人心魄的聲音出自一支輕騎部隊,他們常年幽居在深穀,卻有個響當當的名號叫做——九死義從,取自“義之所至,九死無悔!蒼天可鑒,大地為證”之意,這支部隊人數隻有九百九十九人,人人有著不凡絕藝,飛簷走壁、騎馬射箭、刀劍武藝等諸般技藝隻算稀鬆平常,醫道、冶煉術、製香術、機械製造術更不在話下,可謂各有各的神通絕技。

九死義從這支部隊從何而來?說起淵源那可是曆史悠遠。

東周時期,有一門光耀萬世的學派——墨家學派,其主張和思想是華夏民族永恒的文化瑰寶,影響著千秋萬代的華夏文明。墨家奉行“兼愛非攻,節用尚賢”的俠義道精神,為“興萬民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宏願,每一代墨者都願意為了使命赴湯蹈火以身踐義。

墨家學派的弟子統稱為墨者,每一名墨者都有著匡守正義的理想抱負,他們身負改革社會的強烈使命感,為維護正義舍身忘死,一次又一次的介入衝突雙方的防禦性戰爭,用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守護著“非攻”的正義理念。在世道唯艱的戰國時代,墨者們不停地在華夏大地上呼號奔走,傳播著正義,用知行合一的信仰教化著人心。而支撐起這些正義行為的是一個偉岸的聖哲——墨翟。

作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翟是一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他在民間雖以學術聞名,既是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科學家,實則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墨門俠聖。他以空前絕後的膽識和俠義道信仰開宗立道,且身體力行,將博愛和正義精神傳揚開來,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化人心,守護天地正氣,拯救天下蒼生,改變這個烽煙四起戰亂頻仍的社會現狀。

自創建墨家學派之後,墨門漸漸形成了以“兼士”和“賢士”為主的“墨辯派”,兼士為入仕者,為各國朝廷服務,一邊推行墨家主張,一邊為墨門提供財政收入;賢士負責墨門內外各項實務運作,具體別有分工。之後,俠聖墨翟為實現天道正義的主張,聚集豪俠之士創建了一支輕騎部隊,號稱“墨俠派”。“墨俠派”共一百八十名豪俠,九人一隊,每隊下設“墨俠”一十八名,其下再設“義俠”一百六十二名,墨俠為九人隊伍統領,義俠歸墨俠節製。

“墨俠派”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行事處處遵循並恪守“墨者之法”。修身方麵,需要做到“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行為方麵,要求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若有違反者則是執法如山不徇私情,即使是巨子本人也不例外。由於號令嚴明,殺伐果斷,“墨俠派”有著驚人的戰鬥力,一旦出征鮮有敗績。後來,“墨俠派”的名稱幾經變更後定為“九死義從”。

從此,墨翟既作為墨辯學派領袖,同時也是墨俠派巨子。這個傳統代代相傳,後來選拔的賢者繼任巨子後,同樣身兼兩派首領。由此源起,俠聖墨翟被尊為墨門中人心目中永恒的“俠聖”。

一百多年後,天下戰亂已經結束,朝代已經更替,進入西漢孝景帝初年。

膠東國即墨境內,一個山深林密的峽穀裏,幽暗且沒有陽光。狂風在不停地呼嘯著,這風聲仿佛是在迎接一場聲勢浩大的戰爭而奏響的號角,仔細聽還能分辨出呼呼的風聲裏夾雜著清越尖利的長嘯聲,雖然斷斷續續,但能判斷出由遠及近移動的速度極快。

猛地裏一人一馬從風中衝了出來,後麵緊跟著一十七名騎士,馬上乘客均是一身黑色戎服,腰間佩刀,背上負著短弓,腰間懸著箭囊,箭囊裏自然裝滿了羽箭,眾人幾乎做一般裝束。隻有馬匹顏色不一,當頭一騎馬身是烈火似的明豔的紅色,後麵十七騎是黑亮鮮活的黑色。

突然,開頭的騎兵首領一拉韁繩,那烈火似的紅色馬匹一聲嘶鳴人立起來,馬隊也旋即停住。這名男子年紀二十五六上下,一副威風凜凜的相貌,眼神堅定而沉著,自然而然散發著一股不怒自威的寒意,他掃視了一眼後隊人馬,朗聲說道:“兄弟們,此事需要分頭去辦,龍平,你去九江郡,子齊,戈戎,你們倆隨我去長安,等事情辦妥當,我們在泰山郡彙合!”說罷一揮手,帶領八騎人馬絕塵而去。剩餘九騎馳向了另外一條大路。

這名年輕的首領名喚莊羽,他帶領的正是白馬義從的騎士,他進入白馬義從已經整整十年。現在他們正在去處理一件懲惡揚善之事。事情的起因源自朝廷推行戶籍登記製,規定凡男子年滿二十歲均需服役,至五十六歲方能免除,由於法令嚴酷推行甚急,民間許多年輕男子為躲避徭役,往往三五成群背井離鄉,所到之處引起了不少禍患。

一股十人的團夥逃竄途中途徑九江郡下轄的一個村落,滿村人口大多被這群人屠戮殆盡。又饑又渴的這夥歹人,劫掠了一家農戶後。擔心形跡暴露,便將農戶一家人全殺了,恰巧農戶的鄰居串門看到,嚇得驚叫一聲撒腿就往外跑,這一行十人追將出去,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將目睹者殺完了事。怎料到這鄰人邊跑邊叫嚷起來,事情突生變故一下子變得熱鬧了。

許多農人聽到叫嚷聲便出來瞧熱鬧,待看到這夥歹徒持刀行凶的凶狠樣子,慌得家家關門閉戶。說時遲那時快,這夥歹人幾個健步追上去,一陣揮刀,逃不及的村民便都做了刀下亡魂,不到一個時辰便殺了二十一人。天黑後,這夥歹人點火燒著了幾家農舍,才在夜色的籠罩下逃竄而去。案子報到官府,曆時半年,依舊石沉大海毫無半點音訊。

墨家的信息聯絡網遍布天下,無論是上至朝廷,下至民間,任何風吹草動的信息都會經過整理後彙集到即墨義從穀。墨家信息來源大部分憑藉官方驛站係統,所有中央和地方的信息管道都來源於此,朝廷極為重視,管理也異常嚴格。全國六百多個驛站,人數眾多,有將近兩萬多人,每三十裏一驛的官道上,每日傳送信息和物品的“馬上飛遞”絡繹不絕。從長安到地方各郡縣,速度極快,能達到一百五十公裏每日,傳送信息也極為便捷,“加急飛遞”速度則更快,能達到每日五百裏或六百裏。由於墨家俠聖本起自民間,自墨翟之時起便開始經營車馬郵遞係統,因而墨門與民間建立了水乳交融的關係,驛站許多被征召服役的農民都是墨家成員,這些人都是使墨家采集信息暢通無阻的重要保障,也因此墨家辦事效率極高,加之官方與民間兩相便利,優勢更勝。

半月前,在九江驛做信使的王賁回鄉探親,未進家門便聽得家裏哭聲一片,進門一看,正堂擺著兩個靈位,一個是祖父,一個是父親。問起緣由,卻是被無端闖進村落的歹人取了性命。王賁父親正是發現歹人行凶的鄰居,那夥歹人追殺了王賁父親後,王賁祖父站到門前高聲斥責歹徒,被三名歹徒直接亂刀砍死。家人遇害後,消息早早便傳到了九江驛,恰巧王賁被派往長安送六百裏加急快件,北上途中不慎摔落馬下,傷了腿骨無法行動,在北邊休養了半年方才康複,一回家便遭遇了這樣禍事。王賁到衙門詢問案件進展情況,衙役回複這是無頭公案無從查起。王賁本是墨家弟子,心下十分氣憤,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寫了一封書信送到即墨。即墨獲悉事情來龍去脈後,立即著人展開多方調查,方得知那幫歹人有四人目前尚在九江郡內,其餘六人則已經北上到了長安地界。巨子即刻發出罰惡令,命令是:全殲無赦!替天行道!

四天後,莊羽一行人已經進入長安地界。稍作停留,一行人馬便風塵仆仆直奔“天一客棧”而去,這家驛館是墨家在長安城聯絡據點之一。到驛館安歇了馬匹,短暫歇息後,莊羽召集眾兄弟議事。驛館掌櫃早已在旁恭候多時,這掌櫃姓張,年紀該有四十開外。莊羽開口問道:“張大哥,那夥賊人如今什麼消息你通報下。”張掌櫃道:“一月前這六人到的長安,恰巧住的便是天一客棧,他們隻住了三天就離開了。當時誰也沒留意,直到十天前,接到了即墨的消息,才知道要留心查訪歹人。我安排屬下查訪了三天,動用了我們的情報係統才查訪到。眼前他們落腳在長安鏢局做鏢師,長安鏢局和朝廷權貴關係很密切,不知怎樣會接收這六人,事情有些蹊蹺。若是我們在城內動手,恐怕動靜有些大。”莊羽說道:“張大哥辛苦了,訊息收集的很全麵,你先退下,我自有安排。”沉吟了一下,莊羽說道:“今夜,戈戎和子齊你們兩先去探探底,記住,不要鬧出動靜來。”戈戎和子齊應聲應諾,轉身便疾步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