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到大石橋村(1 / 2)

時間:二零一五年八月底

地點:大別山市平河縣八裏鄉大石橋村

李中山看著遠去的郵政小三輪,內心五味雜陳,他抓起地上的一個大包裹扛到肩膀上,一步一步地朝著大石橋村小學走去。

包裹裏是李中山母親從老家給他寄的秋冬衣服和鞋子,因為時令快到下秋,李中山母親擔心他在山裏凍著,就早早地把家裏的厚衣服給他寄來了。

李中山今年二十四歲,剛剛從省工業大學畢業,由於從小體弱多病,他整整比同齡人晚了兩年才開始上學,所以他的年齡就比他的同學們稍大了兩歲左右。

在畢業之前,李中山報考了省裏組織的選調生考試,曾在學院裏擔任學生會副主席的他自然能力不弱,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最終成功上岸。

在剛考上的那段日子裏,李中山全家都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畢竟找好工作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何況又是在體製之內。李中山本人也是春風得意,就等著一畢業就去機關裏發揮所學,大展拳腳了。

但現實卻往往不如期望。李中山在畢業之後經曆了一個月的學習和培訓之後,被從上到下一級一級地分配,直到被縣裏分配到八裏鄉。但這還不算完,李中山剛一到八裏鄉,鄉裏的陳書記和王鄉長馬上就安排他到大石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全麵負責大石橋村的脫貧攻堅工作。

李中山心裏是一百個不願意,按照他心裏的意思,即使去不了縣發改局或者工信局之類的機關,組織至少也要在鄉裏給他安排個與工業沾邊的崗位,才好學以致用,畢竟他的專業是工業。但組織偏偏要把他安排到農村,他自認為實在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李中山一開始向兩位鄉領導據理力爭,希望重新考慮工作崗位,理由無非就是對農村環境不熟悉,專業不對口等等。但當那兩位鄉領導表示他們也是各自負責一個貧困村的脫貧工作時,李中山就再也推辭不下去了。

到最後,李中山隻得答應會如期去大石橋村報到,不過他考上選調生的那一份意氣風發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就這樣,李中山在縣扶貧辦裏匆忙學習了半個月之後就趕到大石橋村上任了。由於大石橋村的村部隻有兩層辦公小樓和一個大院子,沒地方可住,李中山隻得在大石橋村小學裏的一間空房子裏勉強棲身。

李中山住的房子是一排瓦房中的一間,那排瓦房本來是大石橋村七八十年代的教室,後來縣裏撥款蓋了新的兩層教學樓之後,那些老教室便空下來了。

村裏的周支書和劉主任安排人把那間老教室清掃了一番,並隔成兩間,添一些簡單的桌椅家具後,又打了一口灶台,李中山才勉強有一個落腳之處。

李中山從小在縣城裏長大,自然住的是樓房,要說瓦房,還是他小時候去外婆家裏住過,但那也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現在他猛然又住進瓦房,一時心裏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不過當李中山在村裏轉悠了幾天之後,他又覺得住瓦房也不算啥了,因為村裏至少一半的人家住的都是磚牆瓦房,住進樓房的隻有三成左右,餘下的兩成住的還是土坯瓦房。

當然,李中山在村裏轉悠不隻是為了看看老百姓住的房子,他的第一個任務是要先把大石橋村的家底摸清楚,而在周支書和劉主任的輪番陪同下,李中山很快就對村裏的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

大石橋村位於大別山北麓,麵積差不多有十六平方公裏,全村人口一千八百多人,六百多戶,男女基本各半,男青壯勞力有四百多人,但有三百多人都在外務工;女青壯勞力也有四百人左右,不過隻有一百多人在外務工,所以村子裏剩下的基本上就是老人,兒童和一部分務農的婦女。

大石橋村的地形地貌屬於淺山區,村中多山而少田,平均下來,一人能有七畝多的山林,但隻有一畝多的田地,再剩下的就是河溪塘堰了,若按比例概括一下,基本上就是六山三水一分田;田都是水田,不過基本上七成以上的田都荒了,而山上的經濟作物則是板栗樹。